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宋二程门人所撰。二程,即宋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谆;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出身于中等官僚家庭。他们的父亲程珦历任大理寺丞、太中大夫等职。程颢进士出身,历任地方官、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屡次批评王安石新政,成为保守派的理论支柱。在哲学上受周敦颐的影响,成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程颐也是进士出身,初时有官不就,居“处士,,以师事讲学为业,元祐时进宫廷做崇政殿说书。在反对王安石新政的过程中,几经排斥到地方任西京国子监,后被削职为民,“尽毁其书”。他比程颢著述较多,在哲学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观者。二程对宋明时期唯心主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是河南人,传统习惯称他们兄弟的学派为“洛学”。二程的言论和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宋史·艺文志》著录的程颢著作只有《中庸义》一卷,著录程颐的著作有十六种。二程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范畴——理。程颢自称“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上蔡语录》卷上)。早在韩非的《扬权》中,已提出“理”作为哲学范畴,与“道”并题。周敦颐在《通书·理性命》章,张载《正蒙》中也讲气的动静变化之理。这还不是他们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周敦颐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太极,张载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太虚。二程的哲学最高范畴是“理”又称“天理”。“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二程遗书》卷二)又云:“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遗书》卷十八)。这可以看出二程所谓的“理”有下列的特点:第一,理是天下万物要遵循而不可违反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永恒的;第二,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最高原则。它包括物的理,又包括封建社会的孝、悌、忠、信、君道、子道,都是理所规定的;第三,理早已“客观”地先于事物存在着,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主动体现它(物不能推),人能主动体现它(人能推)。不论是否通过具体的人和物的体现,万物之理早已先于万物而存在了;第四,一物有一物之理,一物之理又是万物之理。所以才说“万物皆备于我”。是书,为宋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又一次重新整理。自程子死后,所传语录颇多,有吕大临、谢良佐、游酢、刘绚等诸家。颇多散乱失次,且各随学者之意,其记录往往不同,程子在时,所传已颇失其真。故朱子《语录》谓:“游录语慢,上蔡语险,刘质夫语简,李端伯语宏肆,冰嘉诸公语絮也。是编成于乾道四年戊子;乃因家藏旧本,复以类访求所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第成为二十五卷。又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一卷。”是书一至十卷是“二程语录”,语下有“明”字的为程颢的话;有“正”字的是程颐的话;没有标明的分不清是谁的话。十一至十四卷是“明道先生语”;十五至二十五卷是“伊川先生语”。是书宗旨说明天理是永恒的。“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之。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百里俱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子道多?元来依旧”(《遗书》卷十八)力图混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质的区别。他们把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也说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古长存的天理。他们的“天理”其实是社会的理,更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原则。二程著作是经过不断地挖掘、整理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在流传中书名、卷数亦有不同,其中个别地方也存在真伪问题。《二程遗书》在流传中也不同,今传本著录的二十五卷,但是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只著录十七卷,传本《遗书》中《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和《附东见录后》皆在第二卷,而《黄氏日抄》则在第三卷,可见宋时亦有不同卷本流传着。有《四部备要》本。《二程全书》诸本中,明成化本、万历本为善本。六安涂氏本校订了通行诸本中的一些错误,是佳本。有明成化刊本,明嘉靖三十年李中全祐刊本。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宝甓斋札记

    一卷。清赵坦撰。坦有《春秋异文笺》,已著录。此书未见别种刊本。观其“札记”之名,疑书中内容本不限于经部,阮元编辑经解时,摘录其说经的内容辑成此书。中间时引程瑶田、丁杰、董丰垣诸人之说,文下间有戚学标、

  • 琐语

    一卷。清章恺(生卒年不详)撰。章恺字虞仲,江苏嘉善(今属浙江省)人,乾隆乙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本书附于文集后,共收入《易》十七则,《书》十八则,《诗》三十九则,《左传》十二则,辨异正讹,一丝不苟。尤

  • 史评

    十卷。明范光宙撰。范光宙,石门(浙江桐乡县)人,字霁阳。其书起自春秋,终于南宋。对人各自作评述,书中大多沿袭前人绪论。此书有清内府藏本。

  • 丁氏声鉴

    一卷。清丁显撰。显字问渔,陕西山阳人。是书因李汝珍《音鉴》而作。其大旨则遵李书二十二字,区别唇舌腭齿喉为九声,并三十六母为二十一母:曰见、溪(群)、疑,属腭声;曰端、透(定)、泥,属舌头声;曰帮、滂(

  • 内务府奉宸苑事例

    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是书旧题《总管内务府现行事例》,但细观全书内容,实为奉宸苑事例,故改为现名。是书原分两卷,实际每卷各分一二。其卷一之一,分子目为建设、衙署添裁员役等十类,卷一之二,分子目为清查陈设

  • 宠寿堂诗集

    三十卷。清张竞光(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张竞光,字觉庵,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工诗。此集每首诗后均列评语,其评语实属不必,多显冗杂,且喧宾夺主。这是明朝末年诗社积习的延续。有清初钞本。

  • 春秋内外传筮辞考证

    三卷。清章来撰。章来,娄县(今上海松江)人。该书考证《左传》和《国语》中所载《周易》筮辞。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

  • 杨氏塾训

    六卷。明杨兆坊(生卒年不详)撰。杨兆坊,字思说,杭州(今地名同)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六卷,分门编次,自居家至交友、服官,每类各引经史成语以为法式。盖为家塾童蒙之训。

  • 史脔

    二十五卷。明余文龙编撰。文龙字起潜,古田(今福建省古田县)人,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该书杂录诸史,与赵维寰《读史快编》雷同,记事止于金、元时期。版本有万历四十六年(1

  • 赤城论谏录

    十卷。明谢铎、黄孔昭同编。谢铎,字鸣治,天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谥文肃。黄孔昭字世显,天顺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谥文毅,事迹见于《明史》本传。谢铎、黄孔昭皆为天台(今属浙江天台县)人。《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