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教论

二教论

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决定存留废立的社会舆论汹涌之时,道安以护教身份上皇帝《二教论》,以劝上示下,平息争端。然而,这决不仅仅是宗教之争,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矛盾背景,故决非一言一论所能平息。至建德三年(574),周武帝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道安迫于形势,不得不避居林薮。《二教论》的内容,主要针对佛、道教而发,尤其偏重于佛教,全论共有十二篇。即:第一,归宗显本;第二,儒道升降;第三,君为教主;第四,诘验形神;第五,仙异涅槃;第六,道仙优劣;第七,孔老非佛;第八,择异道流;第九,服法非老;第十,朋典真伪;第十一,教指通局;第十二,依法除疑。认为二教是指内教与外教,内教谓练心之术,外教谓救形之术。把“儒教”放在别流之列,称为别教。所引典籍,儒家以六经为宗,道家用张鲁蜀记为证,史册依史记两汉正史为据。其书的优点是:一,关于三教(儒、释、道)异同优劣,辨解详叙可谓精密。二,所引孝经解说晋书礼乐志,文字虽不多,但皆属佚典,具有保存史料价值。三,崇君平教,判示异同,反映了作者主张三教融合的思想。此《二教论》,对于了解北周武帝毁佛事件的教俗之争,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均有一定参考作用。现常见收载于《广弘明集》,金陵刻经处有刻本。

猜你喜欢

  • 悦心集

    五卷。清世宗(1678-1735)御编。清世宗名胤祯,爱新觉罗氏,满族,康熙第四子,清朝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帮助取得帝位,即位后,打击朋党,

  • 思旧录

    一卷。明末清初黄宗羲(详见《宋元学案》)撰。该书为宗羲追记友朋遗事,皆杂录当时见闻。现存《梨洲遗书》本、《昭代丛书》本。

  • 太原县志

    十八卷,图一卷。清员佩兰修,杨国泰纂。员佩兰,字纫庵,河南闾乡县人。出身附监生,道光四年(1824)任太原县知县。杨国泰,字籍不详。此书成于道光六年(1826),全书十八卷图一卷,三十四类。分为:卷一

  • 金石萃编校字记

    二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虚书契》条。本书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王昶著《金石萃编》时,已近暮年,眼睛有病,视力衰退,靠门下为其检阅史料,故未能精到。罗振玉校正《金石萃编》中碑志一百三十种,

  • 卢忠烈公年谱

    一卷。清卢安节编。安节字亨六,江苏宜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为谱主曾孙。谱主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明天启进士,历任大名府知府,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等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大举进

  • 续画品

    一卷。又称《后画品录》、《续画品录》。南朝陈姚最撰,其生平不详。姚最值社会动荡之际,由梁入陈。姚最对谢赫之《古画品录》所分品第不满,尤其对顾恺之被列为第三品、居陆探微之下,颇感不平,而认为顾氏绘画古今

  • 牧斋有学集

    五十卷。清钱谦益(1582-1664)著。钱谦益,字爱之,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学者称虞山先生。生平详见《初学集》。是书收录钱氏从顺治二年(1645)至康熙二年(1663)十八年间所作之诗文,凡

  • 式好堂藏帖

    四卷。清张士范(生卒年不详)辑,明董其昌书,黄润章刻。张士范,蒲城(今属陕西省)人,生平不详;黄润章,歙县(今属安徽省)人,生平不详。该帖共四卷,其中第一卷为楷书《乐毅论》,并有王梦楼及沈绎堂题语,对

  • 俚言解

    二卷。明陈士元撰。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号养吾,应城(今湖北应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滦州知州。通经学、小学,著《易象钩解》、《五经异文》、《韵苑考遗》等多种。《俚

  • 蕉林诗集

    十八卷。清梁清标(1620-1691)撰。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苍岩,直隶正定(今属河北)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庶吉士。明亡,一度投降农民军,后又降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先后任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