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国考

七国考

十四卷。明董说〈详见《易发》〉撰。本书主要根据《战国策》和《史记》,辅以先秦诸子及杂史,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共14门,编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之典章制度。体例大致与会要相同。春秋以前之制度,有经传可稽;秦汉以下之故事有史志可考:惟战国群雄割据、战事连年,一二百年间典章文献百不存一。董说参考诸书,排比钩贯此间之典章制作,且“一一各得其崖略”(《四库总目提要》),对后世研究者大有裨益。但该书将文士之寓言、小说之杂记等据为典要加以援引,如刘向《列仙传》、《子华子》、《符子》,王嘉《拾遗记》之类,而《月令》所载且明确注为“秦官”的“太尉大酋”之类材料却遗漏了,材料取舍上不甚妥当。此外,本书名曰《七国考》,当自分晋以后。而载秦之寺人,上引车邻;述楚之两广,远征《左传》显然在时间断限上有误。据计,本书所引用的春秋时期史料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所引史料亦有一些不实之处,如《新序》载“魏王欲为中天之台,许琯谏止”,未必实有其事,即便有也是议而未行,该书却在“魏宫室”门中列出“中天台”一目;《庄子》记载“无盛鹤列于丽谯”,丽谯本乃城阙之通称,并非魏所独有,该书却又在“魏宫室”门下标出“丽谯”一目;“奉阳君李兑“本为赵国人,但在该书赵“职官”和燕“职官”中皆出现了“奉阳君”。“秦水心剑事”本见于《续齐谐记》,该书却言出自《白帖》;“秦舍晋侯于灵台”本见于《左传》,该书言出于《列女传》,所注出处有出入。还有的门类残缺不全,如天文方面仅“灾异”一门。总之,本书虽取材芜杂,有失允当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怀疑其不尽出于董说一人之手,“殆说未成之稿,偶为后人传录欤?”但瑕不俺玉,其征引广泛,且一一注明出处,关键是填补了战国时期典章制度记述的空白,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守山阁丛书》本、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中华书局以上述两本为据于1956年出版了排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四川大学缪文远教授的《七国考订补》,该书订《七国考》之讹误,补《七国考》之缺漏,颇有功于董氏之书。

猜你喜欢

  • 续指月录

    二十卷。清代聂先(一写作光)撰。《续指月录》一书,是继明代瞿汝稷所作《指月录》一书的续作。所收内容自隆兴二年(1164)六祖下第十七世起,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六祖三十八世止,约历五百年。列虎丘法

  • 尚书五行传

    一卷。明孙珏录。孙珏认为,伏生的《尚书大传》,引以传《洪范》,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也是根据它来考察五行的,“溯其来自纬书,则大禹之文也,纬书独此为完简”,所以孙氏历引《管子》、《淮南子》、《搜神记》

  • 古今将略

    四卷。明冯孜撰。冯孜字原泉,浙江桐乡人。生卒年不详。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此书分元、亨、利、贞四集,每集一卷。内容上采远古黄帝时代,下迄明代,以战功显著者,录其事迹,并以《孙子》

  • 录鬼簿校注

    二卷。王国维(详见《曲录》)撰。《录鬼簿》为元人钟嗣成所撰,王国维以通行的曹栋亭刻本为底本,与明抄本及江阴缪氏藏清初尤贞起抄本参校,标出各本的异同。又取宁献王《太和正音谱》、钱遵王《也是园书目》以及《

  • 孟子疏证

    二十二卷。清迮鹤寿(1773-?)撰。鹤寿字兰宫,江苏吴江(今江苏吴江)人。著有《齐诗翼氏学》、《帝王世纪地名衍》。是书有《正经界》六卷,《班爵禄》十六卷。《正经界》有凡例七则。分夏九州经界、夏九州分

  • ■衣生剑记

    一卷。明郭子章(详见《衣生易解》)撰。是书专门记载剑事。书前有自序一篇。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载各种剑的实物情况。下篇记载关于各种剑的寓言。如《庄子》中所谓天子剑、诸侯剑之类。可以说是对剑器记载比

  • 程梅轩集

    四卷。程从龙(生卒年不详)撰。从龙字登云,别号汉章。嘉鱼(今属湖北)人。元末隐居教授。入明不仕。终生布衣。此集为其孙鉴所编。前有其门人李德庸序,及从龙小传。另有王进、王恺二人序及鉴跋。跋称从龙著作散佚

  • 强识略

    四十卷。明吴梦材(生卒年不详)撰。吴梦材字国贤,崇阳(今湖北武昌)人。本书分三十九类。每类为一卷,只有杂志类分上下二卷。其内容皆截取自类书,略加编排成文。卷端刻王世贞批二行云:《强识略》,奇书也,梓之

  • 淑艾录

    十四卷。清代祝洤(1702-1759)撰。祝洤字人斋,原名游龙,海宁(今浙江海宁)人。此书根据张履祥《备忘录》删改而成,并仿朱熹《近思录》体例,分十四类,三百九十五条。全书极力宣扬程朱一派学说,激烈抨

  • 灵邱县补志

    十卷。清雷棣荣、严润林修,陆泰元纂。雷棣荣,陕西朝邑县人,同治八年(1869)补行同治一年(1862)恩科举人,十年(1871)贡士,十三年(1874)补行殿试进士。光绪五年(1979)任灵邱县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