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之命,率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多人,乘“宝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远航“西洋”,于永乐五年返国。以后又于永乐五年至七年、永乐七年至九年、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宣德六年至八年多次出海远航。最后一次从南京下关的龙湾出发,远达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到过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今马来半岛西南部)、古兰丹(今马来半岛东南部)、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 (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属印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佐法儿)、阿丹(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红海的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属索马里)、竹步(今属索马里)、麻林(今属肯尼亚)、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航行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葡萄牙人华斯哥·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每次出使远航,都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铜器、农具、丝绸、纻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与亚非诸国贸易,换回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很多国家在和他们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着郑和的不少遗迹。为纪念郑和,印尼中部一地,以“三保垅”命名,并建有“三保公庙”。泰国也建有“三宝塔”。印度古里建有纪念碑。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都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叙途中见闻,对研究中外交往史都很有价值。

猜你喜欢

  • 宋辽榷场

    宋辽官方设置和管理的互市场所。宋初,太祖听任宋辽沿边贸易,不设官署管理。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7年),宋置雄(今河北雄县)、易(今河北易县)、镇(今河北正定)、霸(今河北霸县)、沧(今河北沧县)等五州

  • 乡兵

    我国封建时代地方之民兵。其名称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为边战守,边耕种,不脱离生产。主要用于镇压人民反抗和抵御别族压迫骚扰。多由当地地主豪绅直接掌握。宋承五代之制,建立乡兵,有弓箭手、士丁、弩手等多种名目。

  •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

    1860—1861年(咸丰十至十一年间)太平军所进行的奔袭武汉、以救安庆的战役。安庆是长江中游重镇,对于建都下游的太平天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之后,武汉与九江相继陷于敌手,曾

  • 邺城会战

    唐军与安庆绪、史思明叛军进行的一场会战。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十月间,唐军在郭子仪等指挥下,借助回纥兵的帮助,相继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保邺城(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公元758

  • 中英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桂良、花沙纳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 另附《专条》。主要内容:英国公使常驻北京

  • 地动仪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太史令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验地震的仪器。又称侯风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造,形状象一个大酒樽。樽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可打开。樽外部装饰有篆文和山龟鸟兽的花纹,周围有按东、西

  • 乌沙堡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十三世纪初蒙古兴起,建立了蒙古汗国。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克鲁伦河发兵大举南下攻金。金卫绍王一面遣使求和,一面急命平章政事独吉思忠(一名千家奴)为行省事,赴边指

  • 青州兵

    操曹的一支军队。黄巾起义失败后,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临淄北)、徐州(治今山东郯城)农民于汉灵帝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又举起黄巾义旗,是为青州黄巾军。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夏,黄巾军一百多万

  • 楚(林士弘)

    隋末南方义军首领林士弘建立的政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林士弘从乡人操师乞起义,为大将军。操师乞牺牲后,林士弘代统其众,屡败隋军,众至十万余人。同年底,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年号太平,定都虔州

  • 三事

    西周王畿以内官员的总称,或称“三事大夫”。《令彝》铭文中, “三事”和“四方”对举,后者指畿外四方诸侯, 可知“三事”指畿内官员。《尚书·立政》: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是说“三事”包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