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张遇贤起义

张遇贤起义

五代时南汉农民起义。南汉统治者刘䶮以下,奢侈暴虐,残忍异常。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农民纷纷起义。光天元年(公元942年),共推博罗县小吏张遇贤为首,号“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署置百官,建立农民政权。义军身着红衣,被称为“赤军子”。他们攻克循州后,又转战惠州、潮州,声势大振。后击败南汉亲王率领的禁军,拥有岭东大部地区。南汉朝廷增兵围剿,起义军频战不利,遂越过大庾岭,转战于南唐虔州(今江西赣州)境内。义军连下数县,迅速扩至十余万人。张遇贤以地势险要的白云洞(今江西于都县白云峰下)为据点,建造宫室营署,并积极向四周发展。南唐急调大将严恩、边镐统兵赴援虔州。边镐重用当地土豪,采取各种手段,分化瓦解义军。而起义军首领张遇贤等凡大事必祷告于神,缺乏政治军事才能,又身处异乡,人地两疏,屡战失利,终为南唐军所灭。张遇贤为叛徒执送唐军,被杀。

猜你喜欢

  • 宋申锡案

    唐文宗本想用宋申锡诛灭宦官,结果宋申锡反被宦官诬陷一案。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宗闵推荐牛僧孺共同为相,牛党掌权,依附于宦官, 排挤李党,文宗乃选用宋申锡为相,密谋诛灭宦官。大和五年,宋申锡引吏

  • 徐州之战

    曹操进攻陶谦、吕布的战争。徐州(治今山东郯城)之战有三次。曹操占据兖州(治今山东金乡东北)后,于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亲率大军,从兖州出发,进攻徐州的陶谦。陶谦闭门不与之交战。后因军粮不足

  • 第一流内阁

    又称第一流人才内阁。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打垮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后,为了利用国会中的第二大党进步党替自己建立独裁统治服务,于1913年9月任命进步党人熊希龄为国务总理组织内阁。熊邀请进步党名流梁启超

  • 曲沃并晋

    春秋初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晋国都城翼(今山西翼城南),桓叔的势力因而发展起来,逐渐超过了晋国公室。桓叔及其子曲沃庄伯、孙曲沃武公与晋国公室长期对立,不断斗

  • 里甲制

    明代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明代县以下基层组织,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民户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选丁粮多的地主十户轮流充当里长,余百户又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首。里长、甲首对所辖民户直接进行监督、统治和课征

  • 敌烈麻都司

    辽北面朝官机构之一。总掌礼仪制度。略同于宋朝礼仪院。有敌烈麻都等官。

  • 都统司

    金代统军机构之一。阿骨打建国前后,多将契丹、渤海、奚族降兵直接编入女真猛安谋克,以壮大其军事力量。后由于降兵增多,乃渐依猛安谋克制把降兵分别编组成军,设都统司,由女真贵族统领之。每都统司辖五、六万人。

  • 中英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桂良、花沙纳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 另附《专条》。主要内容:英国公使常驻北京

  • 詹老鹞、林雄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詹老鹞,浙江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林雄,浙江温州人。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詹老鹞在处州、林雄在温州分别聚众起义,拥众数万。元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高兴率兵征讨,与起义军战于

  •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论语·卫灵公》: “子曰: ‘有教无类’。”是说孔子主张对于任何人都可以施教,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和出身地域如何。孔子一生多半从事教育,他根据这项原则,教导出三千学生,其中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