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冬颁布。1860年(咸丰十年)重刻刊行。其基本精神为“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其内容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关于土地分配制度,规定不论男女,计口分田,十六岁以上分整份,十五岁以下减半;按产量高低田分九等,亩产一千二百斤者为上上田,依次亩产每减一百斤田降一等,最低至亩产四百斤为下下田,好坏田配搭分配;田之耕种不分畛域,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关于生产,规定农副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各家除力农而外,还要种桑,养蚕,纺织,养五只母鸡,二头母猪; “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 农隙治事”。关于产品分配,规定除留口粮外,其余一切农副产品皆归国库;有“婚娶弥月喜事”,由国库按定例发给钱、谷, “通天下皆一式”,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社会组织方面,规定仿照太平军的编制系统编组民户,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设一军,其下逐级分师、旅、卒、两、伍。“两”为基本管理单位,每二十五家为一两,设礼拜堂和国库各一,由两司马总管生产、分配、行政、司法、军事训练、宗教活动和礼俗等一切事务;实行劳武结合,一般每家出一伍卒,有警时由首领统带杀敌,平时则由首领督率务农。政治体制方面,规定生死予夺黜陟大事,由下至上逐级呈报,最后由军师上奏天王,“天王降旨,军师遵行”。关于官、民之保荐举发与升黜赏罚制度,规定以遵条命及力农者为贤为良,或举或赏,违条命及惰农者为恶为顽,或诛或罚,每年保举贤良一次,以补诸官之缺;官以遵条命政令、尽忠报国者为忠,逆条命政令及受贿弄弊者为奸,三年一行升贬,对有重大功过者,可不拘年限随时保升奏贬;对事保升奏贬者,符实有赏,虚枉处罚。此外,对诉讼、教务活动等项也作了具体规定。从该文件的主旨方面看,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符合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把中国封建时期农民阶级的平均平等思想发展到了最高峰,但它要求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产,这又反映了封建小私有者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没有也不可能实际推行。该文件中其他某些方面(例如社会组织体制方面)的某些规定, 或有实行。

猜你喜欢

  • 文王决虞芮之讼

    传说周文王行善的名声传到四方,诸侯之间有了矛盾纠纷都来请文王判决是非。附近虞(今山西平陆,一说在今陕西陇县)、芮(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甘肃华亭)二国君主争夺一片土地,久而未决,相约前往周文王处解决纠纷

  • 蔡伦造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由于质量差,不能完全取代简帛的书写地位。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任尚方令。他在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集中前人及当时造纸的经验,利用树皮、麻头、破旧布、旧渔网等作原料

  • 厉王弭谤

    周厉王实行专利,并且暴虐奢侈,国人十分不满,纷纷议论,加以谴责。大臣召穆公警告厉王说: “民不堪命矣!”周厉王为了压制舆论,召来卫国的巫者监视国人的言论,发现议论者,则加杀戮。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

  • 年、隆之案

    清世宗胤禛(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帮助自己夺位的助手进行屠杀,制造了有名的“年、隆之案”。“年”指年羹尧,康熙时即为胤禛门下心腹,曾长期参与胤禛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密谋。曾任川陕总督,是胤祯夺得皇位

  • 十五道

    唐代的行政监察区划。唐初,州县之数倍于隋开皇、大业之间,民少吏众,其弊颇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命就山川形势,并省州县,分天下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即京

  • 红灯照

    一名红灯罩。义和团运动中北方女青年的反帝组织。义和团兴起后,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加入了反帝斗争的行列。老年妇女组织叫黑灯照,成年妇女组织叫蓝灯照,孀妇组织叫青灯照。青年妇女的红灯照人数最多,参加者

  • 刘秀精兵简政

    东汉初年为节省经费、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措施。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省减吏员,合并县国。于是并省郡、国十个,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官吏减少十分之九。后来,又陆续裁减关都尉、护漕都尉、大司徒司直等

  • 启征有扈

    禹死后, 子启继位,破坏了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领袖的“禅让”制度。维护旧传统的同姓诸侯有扈氏(在今陕西户县,一说扈即顾,在今河南原武县西北)不服,因而受到启的征伐。双方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西南,一说在今河

  • 唐征高丽

    唐初,朝鲜半岛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三国均李使与唐来往。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之后,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以高丽联合百济攻新罗为借口,遣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劲旅四万,战

  • 罢郡为州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节省政府开支的重要改革措施。南北朝时,地方设州、郡、县三级,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用度支尚书杨尚希、太子少保苏威等大臣之策,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