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同文馆之争

同文馆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之一。1862年(同治元年)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诉等奏准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相当于小学程度。1866年(同治五年)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延聘洋人为教习,招收三十岁以下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和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员入馆学习。以理学大师,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群起反对。御史张盛藻首先上奏,说“科甲人员”只应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根本无须“学习技巧”。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刚、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让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 “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这个意见被朝廷否定后,倭仁亲自出面申说: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古往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也。”科甲正途人员科天文算学, “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必然导致“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的后果。要学习天文算学,中国人才多有,何必“奉夷为师”?他把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直指为“汉奸”。候补知州杨廷熙则把同文馆视为“不祥之物”,把“久旱不雨”、“阴霾蔽天”、“大风昼晦”、疫病流行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统统归罪于同文馆的设立。奕诉等反驳说, 自强之道,必以轮船火器为先,学习天文算学是制造轮船火器的根本。忠信礼义不能拿到战场去打仗。并责备倭仁等以空话妨碍自强大计,要倭仁拿出自强“妙策”,推荐中国的天文算学教师。在朝旨摧促下,倭仁自认说了空话并无人可荐。接着于凌辰、钟佩贤等出而声援倭仁,以“天象示警”,要求尽快撤销同文馆,指斥奕訢等“强词夺理,师敌忘仇,拒谏饰非。”奕訢等以杨廷熙上书系倭仁指使,责备倭仁“殊失大臣之体,其心固不可闻”。并奏准派顽固排外的倭仁为总理衙门大臣。倭仁以病再三推托,并承认自己迂阔,不堪其任,才旨允辞职。两派争论在京师掀起轩然大波, “京师口语籍籍。”关于同文馆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第一次公开爆发。愚昧落后、守旧排外的顽固派用封建的“忠信礼义”、“夷夏之辨”、“纲常名教”,仇视和反对一切进步的新生事物。奕訢等人则把兴办洋务视为“自强之道”,在西太后支持下取得胜利。但是,当时封建守旧势力仍然占着优势,天文算学馆虽然设立了,但招收的学生却不多。

猜你喜欢

  • 江陵之战

    唐军平定肖铣的一次战役。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唐将李孝恭、李靖奉命发巴蜀兵,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突袭江陵(今湖北江陵)的肖铣。时峡江水涨,肖铣毫无所备。唐军战舰二千艘神速出击,

  • 周公作洛

    周公营建东都洛邑的事迹。据《尚书·洛诰》等古文献记载,周公东征取得胜利后,为了镇抚商遗民和控制整个东方地区,决定在洛水北面的瀍涧二水附近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营建工作自周公摄政五年开始,至七年完工

  • 重庆教案

    (1)1863年(同治二年春)法国天主教主教范若瑟扩建崇因寺教堂,强占民产,激起公愤。群众焚毁教堂和传教机构多处。事件发生后,四川总督骆秉章屈服教会压力,以重建教堂结案。(2) 1886年(光绪十二年

  •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 大东沟海战

    又名“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海战。1894年9月16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七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抵鸭绿江口大东沟,第二天上午,正待返航,突遇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所率舰队寻

  • 李林甫专权

    开元末年,玄宗穷于声色,懒于亲政。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之职。玄宗将政事悉委于李林甫。李林甫口密腹剑,奸诈狡猾。他媚事宦官,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

  • 赣宁之役

    见“二次革命”。

  •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善于采纳批评意见的故事。乡校即基层行政单位乡的学校,郑国人常在那里游学聚会,议论当朝执政。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子产的威信,劝子产毁掉乡校。子产说: “人们早晚办完事情后聚游于此,以议论

  • 吴遽起义

    孙吴时鄱阳农民起义。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鄱阳(治今江西波阳东)人吴遽率领当地农民举行起义,杀死前来掠民为兵的中郎将周祗,连克数县。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和庐陵(治今江西泰和西北)两郡农民纷起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