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据说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改为相国,西汉末年又改称大司徒。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高级长官,主监察,兼管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东汉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刘秀以西汉后期大臣专政为戒,因此“政不任下,虽设三公,事归台阁”。实权操于官位较低的尚书台。唐宋沿袭东汉旧称,但三公并无实际职务。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为大臣的最高荣衔。九卿是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的总称,亦为秦朝所创立。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奉常,汉改称太常,司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汉改称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卫尉,负责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廷尉,汉景帝时改为大理,掌刑罚,为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典客,汉景帝改为大行令,武帝又改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汉平帝时改为宗伯,掌管宗室亲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改为大农令,武帝又改称大司农,主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魏晋以后由尚书主管各部行政,九卿只管一部分事务,职任较轻。明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卿为九卿。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

猜你喜欢

  • 清王伦起义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山东人民起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山东清水教(白莲教的一支)首领王伦提出反对官府“额外加征”的口号,领导寿张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攻下寿张,又攻占了堂

  • 张秀眉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苗民的反清武装斗争。张秀眉,贵州台拱(今台江)人,苗族,靠佣工度日。1855年(咸丰五年)春,他与包大度等人聚合苗民数千奋起抗税拒官。4月30日(三月十五日)他们在台拱掌梅里誓师起

  • 孔子作春秋

    孔子晚年,感到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于实现,为把自己对于政治历史的见解传之后世,因而根据鲁国史官的原始记载,作《春秋》一书。《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

  •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即《中法越南条款》,亦称《中法新约》或《李巴条约》。法国诱胁清政府订立的关于正式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85年6月9日(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由清政府代表李鸿章、锡珍、邓承修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

  • 李桓、罗厉起义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庐陵(治今江西泰和西北)人李桓、罗厉,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反抗孙吴的残酷统治。起义军转战各地,坚持二年之久。嘉禾五年,起义军被孙吴中郎将吾粲和将军唐咨镇压,李桓、罗厉被俘。

  • 闽南起义

    见“福建小刀会起义”。

  •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

    辽代最高军政机构。辽以北枢密院为主管军政的机构。但习惯上又往往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副元帅,总领全国军政。置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为其办事机构,其下有大元帅府、都元帅府、大详稳司、诸路兵马统署司等机

  • 瓦岗军起义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前期为翟让,后期为李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起义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原东郡(今河南浚县南)法曹翟让也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活动

  • 唐赛儿起义

    明初山东农民起义。洪武末年以来,青州(今山东益都)接连灾荒。“靖难之役”中,山东又是主要战场。永乐时,为修建皇宫、开凿会通河,对蒙古用兵时运送粮饷,从山东征派数十万民夫。农民深受苦难。永乐十八年(公元

  •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清政府为了稳定税收额数,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