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周敦颐

周敦颐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生卒】: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猜你喜欢

  • 孔去非

    【介绍】:宋汝州人。孔皎后裔。善画,长于小笔,清雅可玩。尤工草虫,作蚁蝶蜂蝉竹雀甚可观,平生极留意于搜索翘蠕飞动之物,以类置其翅羽于册叶中,按形为之,纤悉必具。

  • 丁泰亨

    【生卒】:1123—1196【介绍】:宋徐州人,南渡后居池州石埭,字岩老。丁黼父。善古文,尤长于诗。以余力为举子业,远近学塾争相聘之。后因疾居家十年,人皆携书上门求教,诸从子亦从受业。郡教授徐谊邀与共

  • 杨佩夫

    【生卒】:1837—1911【介绍】:名或作佩甫。清浙江嘉兴人,字伯润,以字行,号茶禅,又号南湖。画承家学,亦工诗书,尤善行草。咸丰间,避兵上海,卖画养母。其画四十岁后始立门户,喜用长锋紫须。曾任豫园

  • 屠奎

    【介绍】:明浙江平湖人,字文奎。尝任御史,清介有直声。在江西翦除宁王朱宸濠党羽,且累上疏陈其不轨行迹。官终江西参议。

  • 完颜匡

    【生卒】:1152——1209本名撒速,金宗室。好学,善属文,通晓女真、汉文。初为豳王允成教读,转皇太孙章宗侍读。大定末,赐进士及第,授中都路教授,侍读如故。章宗即位,渐被重用。承安中,入守尚书左丞兼

  • 刘谦

    【介绍】:清直隶武强人,字益侯,号思庵。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坐事革职。李光地弟子,学者称碧峰先生。有《四书朱传纲目》、《周礼瀹义》、《廉平堂文集》。

  • 李昞

    【生卒】:491-528字仁曜,暧弟。起家高阳王雍常侍。与兄同时被杀害。(,参见《北史》)【介绍】:隋陇西成纪人。李虎子。唐高祖李渊父。北周武帝保定四年袭封为唐国公。拜柱国大将军,出任安州总管。卒谥仁

  • 高允

    【生卒】:391—487【介绍】:北魏渤海蓨人,字伯恭。高湖侄。少孤,曾为僧,名法浮,不久还俗。性喜文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初为郡功曹。太武帝神四年被征,拜中书博士,迁侍郎,以本官领著作郎与崔浩等同修

  • 贾祯

    【介绍】:北魏广川人,字叔愿。孝文帝太和中为中书博士,从中书侍郎高聪出使江南,坐过家定省老母,免官。久之,征为京兆王元愉郎中令,行洛阳令。转治书侍御史、加威远将军,行鲁阳太守。后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孝明

  • 程嗣章

    【介绍】:清江苏上元人,字元朴,号南耕。有《明儒讲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