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句骊

高句骊

古族名与古国名。省称句骊,《魏书》等作高句丽。公元560年北齐废帝封其王为高丽王,自此亦称高丽。为古貊族一支,有说即《周书·王会解》中之高夷。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以高句骊地因其名置县,归属玄菟郡。传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夫余王子朱蒙等逃至沸流水(今浑江),在今辽宁桓仁县境建国,号高句骊,故史又载其“出于夫余”。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移都今朝鲜平壤。初有今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上游一带,盛时东临日本海,西达辽河,北至今吉林省珲春县和松花江上游,南大体有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及辽东半岛地。内分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5部。初以消奴部为王,后由桂娄部取代。官有大对卢至古邹大加等12级、产金、银,有绸锦、细布和粮谷等,以“果下马”著于世。汉魏时,社会内已有“大家”、“下户”之分,“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运担米粮鱼盐供给之”。居依山谷。民好歌舞,喜奕、投壶、蹴鞠,有厚葬、服丧、祭天、杀牛观蹄卜吉凶等习俗。有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喜读儒家经典。无牢狱,初有罪“诸加”议处之,后规定:“叛者丛炬灼体,乃斩之,籍入其家。降、败、杀人及剽劫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与历代中原王朝交往密切。曾先后东并沃沮,北逼靺鞨南部部落臣属之,南与新罗、百济争战,西掠辽河东西居民,致使隋唐王朝多次对其用兵。唐总章元年(668),为唐将李绩所破,国亡。传28王,历705年。其民或被唐徙置江淮、山南等地,或奔新罗,或散奔突厥、靺鞨,留居故地者后多加入渤海。10世纪末,在新罗境内的后裔再度兴起,918年,在王建领导下建高丽国,935年并新罗,次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地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原高句骊(高氏高丽)、新罗、百济等国居民,渐融合为高丽族。今朝鲜族为其后裔。

附:高句骊国迁都平壤前诸王世系

猜你喜欢

  • 武赖

    1589—1652清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费英东第五弟。天聪四年(1630),同参领布尔堪率精兵百人略明边境,渡大凌河,俘获甚众。八年(1634),任参领。九年,擢正蓝旗都统。崇德元年(16

  • 西山八国

    唐代西山诸羌部落的统称。西山为唐代对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泛称。广义的西山包括今阿坝、甘孜两州乃至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诸羌部落聚居于此。唐代中期,西山诸羌中有8个较大部落崛起,号称“西山八国”,即

  • 宇文逊昵延

    晋代宇文部首领。系鲜卑化之匈奴人。※宇文莫廆子。父死,嗣立为大人。父子世雄踞漠北。又以先得玉玺三纽,自以得天助,常自夸大。率众攻鲜卑慕容廆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闻廆子慕容翰驻戍于外,遂分兵数千先袭

  • 嘉纳巴·阿旺洛追嘉措

    1635—1688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高僧。藏族。青海塔尔寺附近达秀部落人。曾任西藏甘丹寺法台,藏语称“法台(金座)”为“赛赤”,故又称“赛赤活佛”,即“金座活佛”。其根本寺院为尖礼县能科地区之拉穆德钦寺

  • 马岗户

    见“马岗地”(170页)。

  • 拓跋云

    447—481北魏宗室。亦称直懃伐伏玄。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孙,景穆帝拓跋晃子。和平五年(464),封任城王,拜使持节、侍中、征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入朝。后拜都督中外诸军

  • 曹阿各拔

    ?—524南北朝时起义首领。朔方郡(治今陕西子长县东南)人。一说族属匈奴东西曹(又称贰城胡)。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乘六镇起义之机,率众举兵反魏,围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趁城中粮尽

  • 玉树藏族移住青海章程

    清朝所定玉树藏族留住青海蒙古牧地应遵守的规定。道光十八年(1838),玉树藏族三十九族内雍希叶布、蒙古尔津、尼牙木错、卡爱尔等四族,因屡被果洛克族抢劫,陆续逃入青海右翼正盟长郡王游牧地,盟长棍楚克济克

  • 觉罗桂芳

    ?—1814清朝大臣。字香东。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至内阁学士。十一年(1806),入直上书房,历礼部、吏部、户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迭典顺天

  • 吾独婉部

    见“吾秃婉部”(1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