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碑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碑。全称“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碑立于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大明城)之静安寺,寺早湮,碑尚存。原碑未确记所立年月,从碑铭中看,大致在辽道宗咸雍八年(1072)。碑额题全称。正面汉字,背面契丹大字。因风蚀过甚,字迹漫漶不清,今日观之,几乎一字不能辨。早年调查,辨出90余字,尚未获解。此为最早发现的一块契丹大字碑刻(早年调查为1935年),因文字不清,长期未能引起重视。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碑。全称“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碑立于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大明城)之静安寺,寺早湮,碑尚存。原碑未确记所立年月,从碑铭中看,大致在辽道宗咸雍八年(1072)。碑额题全称。正面汉字,背面契丹大字。因风蚀过甚,字迹漫漶不清,今日观之,几乎一字不能辨。早年调查,辨出90余字,尚未获解。此为最早发现的一块契丹大字碑刻(早年调查为1935年),因文字不清,长期未能引起重视。
国民党政府掌理蒙古、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1928年3月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定,1929年2月正式成立。隶行政院,与各部地位同等。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各1人,委员21人,其中6人为常务委员。由阎
参见“保泰军司”(1683页)。
土家族祭祖典礼。土家语称“舍巴”。盛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每逢过※“赶年”,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一般设在摆手堂、土王庙或三抚宫等场地,供族人活动。先举行敬奉仪式,由巫师(土家语称“梯玛”)主
见“东京”(507页)。
北魏大臣。字灵顺。先世河西鲜卑秃发氏,太尉※源贺孙。聪惠好学,初辟为司空参军事,历司徒祭酒、尚书北主客郎中,摄南主客事。寻奉命进征河州羌族却铁忽等暴动,降其众,受嘉奖。魏正光元年(520),晋行台左丞
①见“可汗”(491页)。 ②即“伊伐于虑鞮单于”(813页)。
古墓名。一称阿帕克霍加麻札。讹传为“香妃墓”。位于今新疆喀什。清崇德五年(1640)左右建。初称玉素甫霍加麻札。康熙三十四年(1695),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死,埋葬于墓旁,始有是称。麻札原为
1729—1781清代撒拉族、回族联合反清起义领袖。原籍河州(今甘肃临夏),祖辈迁居青海循化(治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平民出身。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从师伊斯兰教新教(哲赫林耶门宦)首领
古水名。即今中朝界河鸭绿江。始见于汉代,亦称益州江(有说亦作“浿江”,不确)。晋又称箭(剑)川江。唐时其名尚存,又称鸭渌江、洗袍河。源出中国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至辽宁省丹东市南注入黄海,流长795
书名。朝鲜李民(1573—1649,朝鲜永川)撰。作者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以幕僚身份赴辽东,参与明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战败被俘,次年释归写成是书。记载满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