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由若干亲属部落或近邻部落组成的最高一级社会组织。有些地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已出现由亲属部落组成的联盟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也在增长。原始社会后期,各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牲畜、财富和奴隶,不断发生战争冲突。许多部落为加强自身力量,便普遍同住地相近或语言文化相同的部落组成联盟;有的则将原有联盟组织扩大,以求生存发展。最初系临时性质,后来成为永久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保卫共同的领土、人民、财产不受侵掠,政治、军事上一致对外。各部落之间关系平等,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最高权力机关为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酋长组成;酋长或军事首领,或以部落为单位选出,或由某几个著名氏族长充当。各酋长和首领权利平等,无最高行政首脑。一切公共法令或决议须经联盟议事会一致通过,否则无效。人民在出席会议时可以自由发言,而由议事会做出决定。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领日益集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是王权产生的前奏。联盟促进各部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传说与史籍记载,炎、黄部落联盟,曾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作战;尧为酋长的部落联盟,由尧、鲧、共工、羲、和、舜等部落组成;舜为酋长的部落联盟,则是舜、禹、弃、契、皋陶、益等部落的结合。春秋战国期间,北方的匈奴和东胡;隋唐之际的靺鞨和勿吉,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历史上侗族的“”,壮族的“”,哈萨克族的“玉兹”,蒙古族的“蒙兀室韦”,佤族的“班洪部落”等,都一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有学者认为部落联盟有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亲缘关系基础上的联盟;第二阶段为在亲缘基础上加入地缘关系的双缘联盟;第三阶段是以地缘关系为主结成的军事联盟。

猜你喜欢

  • 蒲类后国

    西域古国名。位于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100,口1100余,兵334。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1人。汉初为匈奴右部地。宣帝神爵二年(前60),汉破姑

  • 伯要儿

    见“伯言儿”(1090页)。

  • 喀兰图

    清朝大臣。蒙古族。历仕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崇德年间(1636—1643)任一等侍卫。顺治(1644—1661)初,累进世职二等轻车都尉。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曾扈从世祖福临幸多尔衮官邸。及世祖亲政后,

  • 坳瑶

    瑶族一支系。清康熙朝已向官府纳粮,又称“粮瑶”;又因男子发髻在头顶正中,也称“正瑶”。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南部及东南角。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解放前人口不多,占有山地东西约达百里,南北二三十里不等

  • 夏特

    拉祜语音译,意为“最富有者”。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不仅占有较多的田地、牛马及其它生产资料,还经常雇长、短工和放高利贷,基本不参加农业劳动,主要靠

  • 伊吾

    西域古地名。匈奴称伊吾卢。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遣四将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设宜禾都尉在当地屯田。建初二年(公元77年)罢屯田,复为匈奴所据。永元二年(公元90年)副校尉阎磐再取其地。《

  • 额伊瑚卫

    见“兀也吾卫”(110页)。

  • 革失帖木儿

    明代哈密※哈剌灰首领。初为平章,与千户拜迭力迷失、舍人迭力迷失虎力等共管哈剌灰。成化年间(1465—1487),哈密为土鲁番攻占后,率众居苦峪城(今甘肃敦煌东北,安西东南)。弘治七年(1494),被明

  • 阿萨兰回鹘

    即西州回鹘。因其王称阿萨兰汗故名。参见“西州回鹘”(703页)。

  • 东京陵

    见“永陵”(6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