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辽东城

辽东城

古地名。东晋末高句骊据有辽东地区后,以故辽东郡治襄平城在辽水(今辽河)东改名。故址为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隋炀帝征高句骊曾进围此城。唐太宗为攻此城,曾与士卒同运石“填堑”。攻克后,城内有户4万,以其地为辽州,旋废。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唐置辽城州都督府,治此。辽金时为东京辽阳府治,府名乃袭用汉代置今浑河下游北岸的辽阳县旧名(县名得之浑河古称辽水或小辽水),从此辽阳代替辽东为城名,相沿至今。自战国至明天启五年(1625)努儿哈赤移后金国都城于沈阳前,一直为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

猜你喜欢

  • 奉化可汗

    见“仁裕”(315页)。

  • 广平郡王

    ①辽封爵。开泰三年(1014),圣宗侄耶律胡都古受封。 ②金封爵。先后受封者多人:完颜活女天眷三年(1140)封;完颜宗贤、赵兴祥天德初封;耨盌温敦思忠、王伯龙天德三年(1151)封;完颜宗秀,完颜隈

  • 蓝正樽

    清道光朝瑶族起义首领。又名蓝元旷。湖南新宁县麻林峒人。瑶族。虽家境贫寒,但年幼苦学,曾考取秀才,为人正直不阿,好打抱不平,有胆有识,颇孚众望。道光年间(1821—1850),新宁县瑶山八洞一带,官府豪

  • 蕃礼

    又称蕃仪。西夏党项族的礼仪风习。景宗认为“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不从宋制,改以是礼。祭祀燕享时改九拜为三拜,革五音为一音。毅宗于奲都五年(1061)向宋仁宗上表,要求改行汉礼。惠宗时太后梁氏专权

  • 稷桑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与赤狄皋落氏之间的战争。春秋初,“狄之渠帅”皋落氏居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晋献公在其宠妻骊姬的挑动下,于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将晋国军队分为上下

  • 大夏河

    河名。古称白水、漓水。黄河上游支流。在甘肃省南部。源出夏河县西南西倾山东麓,北流至永靖县莲花镇入黄河。长160公里。约有20余公里流经东乡边沿地区。为东乡族及其先民居地。传说为夏禹王治水时疏水入河的一

  • 和宁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建和林路,置和林路总管府,治所在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和宁路,置和宁

  • 郝散

    ?—294西晋起义首领。族属匈奴。惠帝元康四年(294)五月,聚众举兵反晋,攻上党(治潞县,今山西黎城县南古城),杀长吏,入守上郡(治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一说韩城县南)。八月,率众降晋,为冯翊都尉所杀。

  • 斡纳阿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称呼。又作“温纳何剌”、“温纳河剌”。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斡纳阿剌为※六院部下之一石烈。《辽史·营卫志》称: “斡

  • 约布

    旧时存在于西藏门巴族部分地区的佣人。主要来源于破产或欠债的※差米、※如米和孤儿。无独立经济。多单身在宗本(相当内地县官)、措本(相当内地区、乡长)和富裕差米家做家务和田间劳动,吃穿由主人供给。但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