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

贵州彝文古籍。彝语原名《哎哺啥呃》,意为《清、浊二气的影形》。为古代彝文文史资料汇编。五十年代初从贵州省大方县陈朝光家中发现,1958年送交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后由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将部分译成汉文,改用今名。全书37万余彝文,400多个标题,但未署编撰者及编写年代。相传为古罗甸水西热卧地方(今贵州黔西县境)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彝文资料删削编次而成。从所载内容推测,约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时期。内容包括宇宙形成、人类起源、彝族古代史、六祖谱牒、部落分布、民族及家支关系、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各科。认为宇宙的两个根本要素是清、浊二气,二气的变化形成天、地、人。人之初巢居,与鸟兽同处。移居地上后,吃草籽树果,穿兽皮,男不知娶,女不知嫁,知母不知父。彝族祖先因蜀地洪水泛滥入滇,后产生六祖,分徙到川、滇、黔、桂诸地区,与临近各部有交往。记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霜雪、春夏秋冬及12个月的变化,以鼠、牛、猫、兔、龙等十二生肖纪年月日,以五行及干支配置“八卦”方位。亦有原始人体解剖、气血脉络方面的知识,认为“清气三条路”、“浊气三条路”主管人体的气、血、营、卫。并叙及“君施令,臣断事,师祭祖”,忠孝信义,宗法制度,嫡贵庶贱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从游猎向耕牧转化的经济状况。还收录了许多奇异的传说和民间文学,其《歌舞的起源》、《尼能的歌场》、《巧舍的歌场》、《生命气息根源的叙述》等均用五言叙事诗形式和譬喻手法,讲究排比、对偶,歌词生动优美。该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 吴越春秋

    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为12卷,宋以后文献只收录10卷,已佚2卷。记述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盛衰之事,前5卷叙述吴国自太伯迄夫差;后5卷记越国自无余至勾践。采用编年体记事方法。该书不记山川地理,只叙人物

  • 乡约

    解放前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基层官吏。受州县官之命掌办乡屯事务。或由县官直接委派,或由该乡群众选举由县官任命。任期不定。管辖区域无固定四至,通常以30里方圆为其范围。下设牌头,每10户推选一名或由乡约委派,

  • 灵寿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位于今河北省平山县城东北、今灵寿县城西北。中山武公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灵寿当时为中山国属邑。威烈王二十年(前406),魏文侯之将乐羊攻破顾都,灭早期

  • 北关

    见“叶赫部”(539页)。

  • 腊羊肉

    蒙古族传统食品。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后为蒙古族继承。《蒙古秘史》载,早在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时即在蒙古族中普遍存在。每年秋冬之交,牲畜膘肥肉厚之时,为蒙古族宰羊储肉的季节,部分羊肉放入羊肚内保

  • 布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那”、“布曼”、“布侬”、“布僚”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贵阳郊区亦有分布。其地气候温和,多溶岩分布

  • 绥远月刊

    ①国民军绥远都统署之机关刊物。1925年2月创刊。铅印,16开。主要是公布各项法令。由教育厅负责编辑。刊载本区军政、民治之实况。内容有命令、民政、教育、实业、司法、警务、论著、讲坛、公牍、要闻和文苑等

  • 峨尔克奇代青

    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博尔济吉特氏。世居翁牛特地方。原为察哈尔部宰桑。天聪六年(1632),察哈尔林丹汗兵败,遂率700人来归,以多尔机达苏喇海等百余人复叛,率众围之,与之偕至,受太宗嘉奖,特授二等

  • 赛音阿拉克

    见“巴尔斯博罗特”(418页)。

  • 安树德

    ①(1886—1950) 国民党将领。字润身。山东德州市人。回族。明苏禄东王在华十五代孙。幼家贫,靠父卖水、打短工为生。1913年参加冯玉祥部,后随从入京讨伐张勋复辟帝制之辫子军,参与发动北京政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