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蜗牛脍

蜗牛脍

古时壮族民间风味食品。流行于广西山区壮族民间。制法:将山林中捡回的大蜗牛,用煮开的米汤烫死,把蜗牛肉取出,去内脏、洗净,用竹刀将蜗牛肉切成细片,加油、盐、葱、姜等调料,入锅炒熟,即可进食。其味鲜美脆嫩,且富有营养,为宴席佳肴。此肴见于史载已有千余年之久。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即提及岭南“峒中”有“蜗牛脍”。明末邝露在《赤雅》及清初檀萃在《说蛮》中,更明确指出:广西“僮人”嗜食“蜗牛脍”,并载:广西山林中出产的蜗牛很大,其“壳可容升”,其“角大如指”。到近现代,因人口猛增和原始森林近被破坏,蜗牛减少,此种食品已失传。

猜你喜欢

  • 安车骨部

    靺鞨(勿吉)著名七部之一。一作安居骨部。《隋书》称其“在伯咄东北”,约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通常说在阿勒楚喀,即今黑龙江阿城县境的阿什河流域,并说阿勒楚喀即安车骨之转音)。农业已有一定

  • 成吉思汗铁板烧

    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相传源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士兵在围猎时,将铁盔反扣在火塘上烧热,然后将猎获的兽肉切成片,贴在盔上烧烤,外焦里嫩,香味飘溢。此法传至欧洲、日本、朝鲜等地,被称为“成吉思汗铁板烧”,至

  • 珲春

    地名。见“珲春厅”(1794页)。

  • 果勒敏珊延阿林

    见“长白山”(365页)。

  • 塔里牙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蒙古语“塔里牙惕”意为“田禾”,“赤”意为“司事人”,《华夷译语》释为“农人”,即“种田人”。指皇室、诸王位下所属种田户及掌管田务的官员。据《元史·兵志三》马政款,大斡耳朵位下等即设

  • 监户

    金代的户类之一。凡没入官的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

  • 侨如

    ?—前616春秋时长狄鄋瞒的酋长。《左传》载,鄋瞒酋长为兄弟5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斯。初服属于赤狄,勇猛善战,为北狄联盟的骨干。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并分裂。周顷王三年(前61

  • 兀甚

    见“兀慎”(107页)。

  • 上都

    蒙古古城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宪宗五年(1255),忽必烈受命驻守该地,为巨镇。次年,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兴建城郭宫室,为藩府驻所。中统元年(1260),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

  • 热兰遮堡

    见“台湾城”(6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