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尊师礼

蒙古尊师礼

蒙古族尊敬师长的传统习俗。古代,上至贵族、首领,下至黎民百姓都尊崇师长。成吉思汗亦然,所到之处,不分民族、宗教信仰,广收各种有知识技能的人才,给予重用,如丘处机(汉族,道教徒)、耶律楚材(契丹族、佛教徒)等均为博学多识之士,被奉为上宾、重臣,对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制定政策,建立规章制度有杰出贡献。元世祖忽必烈更是尊师有加,曾为其师沙剌班(畏吾人)垫枕头,使之安卧,又亲自以“佛手膏”贴其额上,以治其疮疖。他还采纳内翰王鹗之建议,令每岁春秋二季,祭奠孔子,网罗儒士。又招请藏地高僧,尊为国师、帝师,八思巴曾为元朝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明代,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等亦是广召汉族儒生、有才技之人开发丰州滩,召请有学识的藏地高僧至蒙古传播佛教。尊师之俗在蒙古蔚然成风,蒙古语尊称老师为“榜什”,学生为“舍毕”。旧时,学生从师,持羊酒,行叩首礼拜师,待学成后,按蒙古尚白习俗,以白马、白衣酬谢榜什。通文书者,可跟随首领左右,比一般人高一等。习惯法规定,有侮慢榜什者,罚马1匹并向榜什谢罪。至今蒙古族仍将有学识的人尊称为“巴克西”(即榜什),倍受社会尊崇。

猜你喜欢

  • 回霸

    ①辽朝对部分女真人的称呼。一作回跋、回拔、回怕里。因居住地中心在回跋江(或称回怕川、晦发川,今辉发河)故名。来源于黑水靺鞨。初分布在辽咸州(治今辽宁开原县老城镇)东北,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以南地区;

  • 古气

    纳西族传统民歌曲调。多用于唱情歌、苦歌和个人抒情。曲调简单,旋律不强,但富有特色的颤音和装饰音特别多,节奏比较自由。按歌词内容和感情发展,唱者可随意将声调起高或放低,延长或缩短。旧时作为一种咏叹和诉说

  • 飞山峒蛮

    见“飞山蛮”(153页)。

  • 阿鲁补

    即“完颜宗敏”(1157页)。

  • 札穆图卫

    见“只卜得卫”(551页)、“者不登卫”(1349页)。

  • 高皇歌

    畲族历史叙事诗。又称盘瓠歌、盘古歌、龙皇歌、盘匏王歌等。各地流传本详略不一,内容大同小异。七字一行,长者达三四百句。一般由回忆、出征、成亲、隐居、打猎殉身、迁徙和尾声等9节构成。内容是根据畲族原始图腾

  • 阔连海子

    湖名。又作“阔连纳浯儿”、“阔滦海子”。“纳浯儿”意为“湖”。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亦称达赉诺尔,达赉湖。《旧唐书》作“俱轮泊”,《一统志》作“库楞湖”。在呼伦贝尔盟西部新巴尔虎右,左二旗间,有

  • 韦保

    ?—1454明景泰年间苗民起义首领。四川草塘(今贵州瓮安)人,苗族。景泰三年(1452),与※黄龙等率苗民起义。与贵州臻、剖、五坌等地苗民联合攻播州西坪、黄滩等地屯营。被提督蒋琳、总兵官都督方瑛等镇压

  • 刁完

    见“迪万”(1427页)。

  • 可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阿吉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北50里有克音城。《满洲源流考改作克音河卫,并说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时,克音噶珊首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