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拳

苗拳

苗族传统武术。历史上曾用于军事战斗,今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男女自古习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祭祀词中言,始于蚩尤,亦有“张祖先师”传授之说。与南拳、北拳相比,其手法、桩步及套路多具独特之处,自成一个流派。拳术名目繁多,多有苗语名称。按汉称有七十二手拳术、三十六手拳术、十八大手拳术、九大手拳术、三大手拳术、神拳十二套等。以神拳十二套为例,又分八合拳、四门拳、闭四门、开四门、六同拳、六合拳、十扣拳、二合拳、九滚十八踢、八虎窜幽州、哪叱闹海、罗汉拜灯等,其中有些源自汉族武术套路。言“三十六攻,七十二防”,技击手法防多于攻、先防后攻或防中有攻,功力上讲究粘功,多用滑手、滚手,以致敌穴道创伤和反关节创伤。并注重内功操练,即“暗功”,把点穴,反关节与格斗的基本技能互相结合。攻防手法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意在变化中出奇制胜。桩步动作严密,活动面小。善用七字步(又称赶步,进退踩“品”字形。使用器械有单刀、双刀、尺、锏、钯、叉、流星、神砂、神鞭、棍等。拳型古朴、刚健。

猜你喜欢

  • 管旗章京

    见“扎希鲁克齐”(435页)。

  •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蒙古古代寓言体叙事诗。作者佚名。约创作于13—14世纪时。内容叙述成吉思汗养有大小两匹骏马,小马不堪严格驯练,劝说大马一齐出逃,后大马日夜思念主人,形容消瘦,小马不得已与之一同返归,但不向成吉思汗认错

  • 崖儿城

    西域古地名。见明《西域番国志》。其地二水交流,断崖居中,因崖为城,故曰崖儿。即古交河城。清《西域图志》称招哈和屯,“招哈”为“交河”之讹。遗址为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参阅“交州”(875页)。

  • 任尚纪功碑

    东汉碑刻。1979年在新疆巴里坤松树塘附近发现。碑体为不规则条形块石。碑高1.48米,宽0.7米。阴刻隶书5行,每行13字。所刻年号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第二行“任尚”二字和碑头“汉平夷碑”均尚

  • 施甸长官司

    明代云南土司名。元为石甸长官司,辖地在保山之南,南接镇康,隶属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长官司,改属永昌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入保山县。近代又从保山县分出,置施甸县。

  • 刀正综

    1822—1864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刀太康之子。道光十三年(1833),原宣慰使刀绳武携印潜逃后,十四年,清廷应其父之请,委其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缅甸木梳王朝

  • 宗仁卫

    见“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1526页)。

  • 敦罗布喇什补充法规

    18世纪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法规名,约制定于1741—1758年。原文为托忒文,抄本见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藏《卫拉特法典》抄本中。1880年俄国学者戈尔斯通斯基译注《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

  • 大对卢

    高句骊国官号。亦称“吐捽”。《后汉书》、《三国志》已有※“对卢”之官称,“大对卢”之称始见于《北史》以后诸《高句骊传》,列为高句骊国十二等级“大官”(《周书》加“褥萨”,称有十三级)的第一等级。位于诸

  • 买楞盖旗

    清阿尔泰乌梁海札萨克旗。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辖1佐领。隶左翼。原辖有3苏木。旗众操蒙古语。从事畜牧。多信奉喇嘛教。驻牧阿尔泰乌梁海。其地今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