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夜餐
壮族婚俗。为女方家庭教育新娘的活动。流行于广西凌云、田林、百色等地。婚礼前夕,新娘梳妆打扮后,端坐正堂,由家中女长辈及年轻姑娘陪坐。新娘先接受父母端给的一碗饭,饭里藏着金银首饰,由新娘吃饭时自取。再由女长辈唱“晚餐歌”,父母唱“嫁女谣”,内容都是教育新娘出阁之后要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顺公婆、夫妻相爱等语。歌谣格式也是采取“勒脚歌”和“勒脚欢”的形式。父母唱完后共进晚餐,新娘在席上边吃边听父母及长辈们讲述在婚礼中及出嫁后各种场合应该注意的事项。
壮族婚俗。为女方家庭教育新娘的活动。流行于广西凌云、田林、百色等地。婚礼前夕,新娘梳妆打扮后,端坐正堂,由家中女长辈及年轻姑娘陪坐。新娘先接受父母端给的一碗饭,饭里藏着金银首饰,由新娘吃饭时自取。再由女长辈唱“晚餐歌”,父母唱“嫁女谣”,内容都是教育新娘出阁之后要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顺公婆、夫妻相爱等语。歌谣格式也是采取“勒脚歌”和“勒脚欢”的形式。父母唱完后共进晚餐,新娘在席上边吃边听父母及长辈们讲述在婚礼中及出嫁后各种场合应该注意的事项。
伊犁将军以僧徒、属民组建的营。“沙毕纳尔”,蒙古僧侣领主所辖属民和徒众之称,汉译“庙丁”。土尔扈特部原驻牧伏尔加河流域时,阿喇木占巴呼图克图曾辖有大量属众。乾隆三十六年(1771),随该部渥巴锡汗回归
即“蒙古”(2323页)。
①古族名。唐宋时部分傣族先民之他称,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因其俗“以金镂片裹其齿”为饰,故名。分布于唐代南诏的永昌(今保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临沧一带)、开南(今云南景东以南一带)二节度境内。明
卓尼藏族始祖。吐蕃赞普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大臣。吐蕃人。相传奉命随军东移,驻防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及四川若尔盖县黑河、白河、黄河汇流处(即今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任吐蕃征收赋税官,后
我国台湾高山族泰耶尔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泰耶尔人约有6万,居住在台湾北部,台中埔里以北广大山区,浊水、北港、大甲、大安、后垅、大嵙崁、大南澳、大浊水、达奇里、木瓜等溪流域,
见“他鲁河”(574页)。
1094—1123辽末皇子。字撒鸾,契丹族。为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次子。史载其性宽厚,恶诛杀,喜读书。每取唐《贞观政要》及本朝林牙耶律资忠所作《治国诗》令侍从读。对战中俘获仅笞不杀,愿归顺者,官之
?—497北魏大臣。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人。先世居漠北,世为酋帅,以部名贺楼为氏(后改楼氏),北魏勋臣8姓之一。广陵王※楼伏连从曾孙,三郎幢将楼安文子。历位内外,稍迁殿中尚书、散骑常侍,赐爵常山公
见“苑川”。(1343页)
见“龙仔”(4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