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竿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把定称禾积”,山区则“立多枝木于牛宫之后,挂谷穗棉花”。之后,“小儿晓起绕树而行歌以祝之,至日出”。二月一日清晨,卸下竿上的谷穗放进囤或瓮里,并高喊“禾几千石”、“粟几千石”等,以示当年可获丰收。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把定称禾积”,山区则“立多枝木于牛宫之后,挂谷穗棉花”。之后,“小儿晓起绕树而行歌以祝之,至日出”。二月一日清晨,卸下竿上的谷穗放进囤或瓮里,并高喊“禾几千石”、“粟几千石”等,以示当年可获丰收。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德宁县(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蒙古国建立前,汪古部世居该地。元代汪古部贵族赵王于黑水(今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以王府为中心的新城(俗称赵王城),定名静安县,为静安路
1628—1676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哲柏氏。顺治九年(1652),由翻译进士充王府教习,授佐领兼刑部员外郎,迁钦天监监正。康熙八年(1669),圣祖特简任江宁巡抚。九年,以淮安、扬州二府遇水灾,
契丹早期部落名。一作失活。唐时内附,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唐置信州,隶营州都督,处契丹乙失活部。及李尽忠率众叛唐据营州后,于翌年迁于青州安置。未几,还,隶幽州都督府,寄治范阳县。
?—1923甘肃卓尼藏族高僧。出生于官员家庭,少年时起历在相拉巴尊前及拉卜楞寺学经,闻习显密经典,多有成就。曾赴蒙古朝拜帕莫神殿,三次朝拜塔尔寺,多次在拉卜楞寺讲经传法,声誉遍及卫、藏、康三区。曾应班
参见“傣”(2242页)、“傣族”(2244页)。
中国少数民族名。旧称“归化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前总人口有19000余,多数为19世纪后陆续从俄国迁入。因与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遂发展为中
见“车凌”(277页)。
见“阔端”(2273页)。
清代蒙古地区寺庙的僧职名。亦作格思贵。管理寺庙、札仓庶务和杂务,有的还兼管教务和戒律,教授经典和督察喇嘛念经,手执法杖,对不守戒律规定的僧人予以责打。也负责处理僧众的一般纠纷,实际是寺庙的执法者。地位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来重视人工灌溉与水利工程。各级行政机构皆建有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和管理制度。议事庭总管全区水利事宜,由召片领的内务总管召龙帕萨具体负责。各个勐的大水沟,均设有“勐当板闷”(分为板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