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玛纳斯

玛纳斯

①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长期流行于民间,世代口头传诵,为专门演唱史诗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集体创作而成。与《江格尔》、《格斯尔》被称为我国游牧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其形成年代有8至9世纪(叶尼塞·鄂尔浑时期)、9至11世纪(阿勒泰时期)、16至18世纪(准噶尔时期)等说。主要通过玛纳斯家族几代人的活动和业绩,反映古代柯尔克孜人团结抗击异族侵掠和争取自由的斗争,维护柯尔克孜人安宁和幸福之主题。初为格律诗,每一段大都押脚韵,有一部分也押头韵、腰韵,每行多为7个或8个音节组成,唱述时尚有数种乃至十几种乐器伴奏。已初步整理,并陆续译成汉文。目前已发掘出8部,约20多万行。《玛纳斯》既是此部史诗的总称,又是该史诗中的第一部,主要叙述第一代英雄玛纳斯的出生、生平和业绩。第二部《赛麦台依》,主要叙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继承父志,继续和卡尔梅克汗王斗争以及大将坎乔劳背叛本族,杀害赛麦台依,使本族人民又陷于卡尔梅克贵族统治的情景。第三部《赛依台克》、第四部《凯耐尼木》叙述第三、四代英雄继续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内奸的事迹。第五部《赛依特》,叙述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七头恶魔,为民除害的业绩。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哈》,叙述赛依特两子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七部《索木碧莱克》和第八部《奇格台依》,叙述别克巴哈之子孙继承祖先之志,反抗卡尔梅克、唐兀特、茫额特等外来侵犯。内容涉及柯尔克孜社会各个方面,是研究其历史、民俗、宗教、地理、语言等的珍贵资料。已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本或片断。在国际上,也有俄、德、法、英、土耳其、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文译本或其片断问世。②新疆地名。见《西域图志》等书。因玛纳斯河得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派兵屯田。二十八年建绥来堡。三十三年(1768)设县丞。四十一年(1776)移陕西西风协为玛纳斯协,由副将统率。四十三年北建康吉城,南筑绥宁城,中为靖远关。四十四年置绥来县。光绪十二年(1886),合为一城,县治在南。解放后改称玛纳斯县。

猜你喜欢

  • 敞屠洛

    西汉匈奴符离王。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归附汉朝,受礼遇,封湘成侯,赐食邑1800户。元鼎五年(前112),以坐酎金罪除爵。

  • 赫尔克提

    1634—1724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一译海尔克特。原名穆罕默德·伊敏和卓木·库力·鄂里。喀什噶尔(今喀什)塔孜温区巴鄂奇村人。顺治七年(1650),入经学院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康熙三年(1664

  • 果熊

    湘西苗族自称。苗语译音。亦译作“果雄”、“仡熊”、“代熊”。《苗防备览》:呼苗曰果雄。他称红苗。又有代孝、代弄、代蔑(或芈)、代瓜、代卡、代扁、代枷、代列、代流(代亦作禾)等支系。讲苗语湘西方言、西部

  • 元唾壶

    元代蒙古宫殿吐痰用具。《元史·舆服志》载:“唾壶,制以银,宽缘,虚腹,有盖,黄金涂之”。据马可波罗亲眼所见,凡大臣入朝时,随身带唾壶,殿内不许吐痰于地。欲唾时,揭开壶盖,向上行礼表示歉意后,吐痰入壶,

  • 准噶尔全部纪略

    书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帝弘历据内归准噶尔人提供资料撰。全文约3000字。载准噶尔部源流、历史沿革以及噶尔丹策零死后诸子争权、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煽乱、准噶尔24鄂托克、21昂吉的人户数等情况

  • 回族花儿

    回族民歌。别名“少年”,又称“野曲”、“山曲儿”。起源于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流行于甘、宁、青、新疆回民地区。约产生于元代(一说为明代),是当地回族吸收西北其他各族的“花儿”艺术形式,创造的一种民

  • 帖良古惕

    即“帖良兀”(1397页)。

  • 榷盐院

    辽代管理煮盐和售盐事务的机构。会同元年(938),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契丹始得河间煮海盐之利,乃置此院于香河县,于是燕云以北暂食沧盐。

  • 昂吉

    蒙古语音译,意为“分支”、“部分”、“队伍”。为台吉所属领地组织,出现于西蒙古。由准噶尔汗或珲台吉统辖。噶尔丹策凌时设置21昂吉,约10万户,每一昂吉近5千户。由卫拉特各部有权势的台吉分领之,如绰罗斯

  • 觉罗果科

    ?—1661清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初任护军参领。崇德(1636—1643)年间,随军围明锦州。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败农民军李自成部。后相继随英亲王阿济格征陕西,从肃亲王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