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

唐代云南碑刻。在今安宁县大石庄葱蒙卧山上。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时武后易国号为周,故碑额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成都人间丘钧撰文,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写。碑高281厘米,宽150厘米,凡34行,行53字,总1600余字,均正书。碑文记述唐臣河东州(一说为今大理市凤仪)刺史王仁求(一说为安宁白蛮首领,投唐后授刺史职)的家世和一生事迹,“有运理郡物之才,怀嘉保边裔之略”,河东在其治理下,“庶心咸服,异俗争归”,一时称为“贤吏”。关心唐王朝疆土的开拓,建议云南“宜郡县”,在姚州(今姚安)以西设20余州。唐咸亨(670—673)间,参与平定阳瓜州(在今巍山县北)刺史蒙俭(蒙嶲诏主)对姚州的进攻。病故后,由其子袭职等事。碑文涉及云南东西两爨没落后,南诏兴起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许多宝贵史料,可与《旧唐书·张柬之传》及《骆宾王露布》等相印证。碑文字体遒劲,文中还采用了武则天时改造的新字,可供研究。此碑清以前未见著录,乾隆间(1736—1795),金石学家王昶至云南王仁求墓,得此碑拓片,碑文尚完好,载之于《金石萃编》卷62,遂广为人知。后经历代不断拓摹,碑文已剥蚀不清。今已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桑里城

    参见“桑日”(1963页)。

  • 地方民族主义

    亦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与大民族主义相对的,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多民族国家内,地方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为:片面强调和夸大本民族的优点和特点

  • 固木布

    参见“衮布”(2091页)。

  • 唐承祖

    明末湖广石梁土官。土家族。崇祯间(1628—1644),自带土兵粮饷,同容美(在今湖北鹤峰县)宣抚使田元助明军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以功”由石梁(在今湖北五峰县西南)长官晋升为石梁安抚使。因争边

  • 仫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仫佬”或“锦”。古代属※百越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僚、伶,明清时开始称木佬、姆佬等,解放后用现名。总人口15932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

  • 上愿

    梁大同年间鄱阳地区起义首领鲜于琛年号。535年,凡1年。

  • 高睿

    1249—1314元朝大臣。河西唐兀氏。高智耀之子。至元(1264—1294)中,随父北使,父卒,授符宝郎。后授唐兀卫指挥副使,历任翰林待制、礼部侍郎。又先后任嘉兴路总管、江东道提刑按察使,于任内,擒

  • 肆卢川

    地名。指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平川。晋怀帝永嘉四年(310),铁弗匈奴刘虎为晋并州刺史刘琨及鲜卑拓跋郁律所败,收余众,西渡河,居其地。北魏拓跋氏于其地置肆卢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秀容郡,秀容

  • 孜洛布扎

    藏语音译,又作孜拉扎,意为僧官学校,亦称孜仲学校。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西藏地方政府※译仓主持校务,布达拉宫的囊吉扎仓负责实际管理与教学。派僧官任教,课程以佛经、藏文书法、文法、韵律、诗词

  • 蛮夷

    见“蛮”(2272页)、“荆蛮”(1583页)、“蛮方”(2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