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渤海

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末唐初两批徙居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的粟末靺鞨人,参与契丹李尽忠等发起的反叛,惧唐究治,渡辽河东逃,在大祚荣领导下击溃追剿唐军,于唐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附近六顶山)建国,初称※震国。唐先天二年(713),玄宗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祚荣所在,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又以祚荣所统置忽汗州都督府,命其为都督。祚荣接受册封,遂去靺鞨和震国号,专称渤海。唐宝应元年(762),代宗诏渤海为国,进渤海郡王为国王;仍置忽汗州都督府,相沿至其亡。初都奥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都,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都忽汗城(治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盛时疆域东濒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和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相邻,南至今朝鲜半岛龙兴江(泥河)北,北至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与唐关系紧密:自中宗时祚荣遣子入侍,直至唐末,累派王子、王弟、王侄等近亲入长安“宿卫”;新王继位必受唐廷诏册始取得合法地位;对唐有守边、朝贡义务,共来贡约145次;又多次派学生赴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在其地置长史监领。唐亡,转臣属后梁、后唐,朝贡后梁5次,后唐6次。多次遣使东渡大海,与日本交聘。与新罗、契丹、黑水靺鞨等时或互通友好,时或兵戎相见。仿效唐制完备区内政治、行政制度。上设宣诏、中台、政堂3省、6部、12司等机构。下置5京、15府、62州。有“胜兵数万”(或作数十万),设10卫领之。有品阶勋爵制度。使用汉文,文化发达,崇信佛教。经济昌盛,农产品有稻、粟、麦、稷、豆;饲养马牛,俗贵“率宾之马”(即率宾府所产之马),以马与中原交换;手工业品有布、绸、各种陶器和玛瑙器;产金、银、铜、铁,熟铜远销中原;能制造渡日本海的大船,对外换频繁。因有“海东盛国”之称。辽天赞五年(926)元月,为阿保机破灭。传15世,历229年。亡后,辽改其国为※东丹国。其民有10余万亡投王氏高丽国,成为今朝鲜半岛居民的先人之一;一部分逃入女真地区,加入女真族;大部分被契丹贵族分散迁徙到辽东半岛和西拉木伦河流域;亦有不少逃入中原地区。辽统治下的渤海遗民,多次起义反辽,先后建立※定安、※鸟舍、※兴辽、※大渤海国等政权,但均被镇压。辽亡后,渤海人归附女真,逐渐成为金代女真的一部分。附渤海国王世系:(见下页)

猜你喜欢

  • 小凉族

    参见“大凉族”(87页)。

  • 大中国

    云南古国名。一作太中国。宋代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高升泰取代国主段正明后所建。升泰在位二年死,其子高泰明遵遗嘱去国号,归政于段氏,立段正明弟段正淳为国王,仍称大理国,或称后理国。

  • 宁海军

    马麒统率之兵。清末,马麒由旗官升任副将衔循化营参将,为扩充势力,以循化营兵丁为骨干,大量招募循化、化隆两地的撒拉人当兵,因他曾任“甘边宁海镇守使”,故称其兵为“宁海军”。

  • 崇祥总管府

    元朝官署名。为※太禧宗禋院所属四总管府之一。武宗至大元年(1308),立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次年,改延禧监、崇祥监。四年,升崇祥院。泰定四年(1327),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文宗天历元年(13

  • 楼兰古城

    古楼兰国都城遗址。位于今新疆若羌县罗布泊西岸,东经89°55′22″,北纬40°25′55″处。1900年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考察队维吾尔响导阿尔迪克发现。30年代,中国学者黄文弼、陈宗器曾先后作过

  • 学卡

    见“如瓦”(936页)。

  • 族中承袭佐领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亦作族中轮管佐领。乾隆(1736—1795)中叶,佐领世袭制中新增的一种类型。四十三年(1778)定,无根源佐领中某家曾连续管理过5次以上者,既准其家世袭,其族之人皆可得分(份

  • 科尔沁左翼前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法库边门(今辽宁省东北)外,养息牧牧场之东,南至柳条边,北接科尔沁左翼中旗界。札萨克驻伊克岳里泊,会盟于哲里木盟。其地明初属福余外卫,后科尔沁部居之。明末,部众随首领奥巴归附后

  • 劫国

    西域古国名。王治天山东部丹渠谷(今新疆昌吉县境)。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99,口500,兵100余。国王之下设辅国侯、都尉、译长各1人。宣帝神爵三年(前59)属西域都护。

  • 群牧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能合啰”。掌管畜牧事,属中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14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