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统治者从分散和孤立蒙古的目的出发,除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分别建立蒙古八旗、游牧八旗、总管旗、札萨克旗,限制其辖境,封锁其疆界,使之成为互不相属,不通往来的小块封建领地外,并对蒙古实行封禁政策,限制蒙古各部、各旗间以及与汉族间的往来联系,实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1)禁止蒙古越旗界游牧:清政府从天聪年间始,即规定蒙古各旗不得越界游牧和互相往来。凡越旗界进行游牧或与外旗往来者,上至王公下至牧民分别罚俸或罚牲畜;(2)禁止蒙古各部互通贸易和通婚:清政府为防止各部之间的联合,规定漠南蒙古与喀尔喀、卫拉特王公、台吉之间不得通婚和互相往来贸易,违者革爵秩,不准承袭;(3)限制汉人在蒙古地区贸易耕种:清初汉人多有进入蒙古地区垦荒、务农或从事贸易。康熙时加以限制,至乾隆年间三令五申,严格禁止,凡入蒙地者,需持有清政府发放的印票,无票者即属违法,一经查出,即被驱逐,财产、货物一半入官。实行蒙汉隔离政策。但私出者多,禁不胜禁,只得采取半放任态度,至清末,实行移民实边,始解除禁令;(4)禁止蒙古人学汉族文化:清政府认为蒙古人学习汉族文化,蒙汉结合,不利于清朝的统治,遂禁止蒙汉人民互相学习。《理藩院则例》规定,王公、台吉等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违者议处。禁止蒙古人学习和使用汉文,只准蒙古人用满文、蒙文字义取名字,不准用汉名汉姓,并限制蒙古人入关;(5)禁止蒙汉通婚:与此同时,禁止蒙汉人民通婚在乾隆时期虽曾一度解禁,至嘉庆以后再度禁止,直到清末始解禁。清政府的封建隔离政策虽未能完全杜绝蒙古各部各旗间,蒙汉人民间的交往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猜你喜欢

  • 丹巴达杰

    1771—1834清代青海夏琼寺高僧。藏族。出生于尖扎日兰地方之阿嘉家族。由赤·阿旺却丹确认其为自己伯父之转世。于夏琼寺和色拉寺结扎仓求学,获林赛学位。聆听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之教诲。任护理华曲寺堪布

  • 雍正广西通志

    书名。广西地方志。128卷。清金拱(奉天,今辽宁省人)、钱元昌(浙江海盐人,汉族)修纂。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成书。是书广泛吸收前志成果,而加以充实扩展,故较前志更加详尽。内分地理、形势、经济、户

  • 匹候跋

    ?—394东晋南北朝时期柔然第六代首领。郁久闾氏。※地粟袁长子。父卒,与其弟缊纥提将柔然分为两部,缊纥提率一部别居西部,本人继父业居东部,据有今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北魏登国六年(391),因脱离鲜

  • 旗档

    ①清代八旗各内外大小机构等所形成的文书档案的总称谓。 ②※旗籍亦称“旗档”,指八旗二十四都统衙门所保存的《比丁册》、《佐领户口册》,是※旗人的丁籍、户籍,属原始档案。由于“丁册”亦言“丁档”,故※开户

  • 奇卜察克部

    ①清代哈萨克中玉兹(鄂尔图)分支部落名。又译“克普恰克”。源于元代钦察人。其中大多数来自东钦察。从事畜牧业,牲畜主要有马、牛、羊和骆驼。现代哈萨克语就是在古代钦察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乾隆二十二年(175

  • 得兰纽

    见“都掌蛮”(1816页)。

  • 逊塔

    ?—1662清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觉尔察氏。安费扬古之孙。初袭牛录章京。崇德三年(1638),授户部副理事官,署甲喇章京,随贝勒岳托攻明,越北京,略山东。六年(1641),随军围锦州,连败明都督洪承

  • 区希范

    ?—1045北宋庆历朝环州地区反宋首领。广南西路环州思恩县(治今广西环江县东)人。族属说法不一,有说僚人,有说壮族先民。《宋史》称“环州蛮”。颇通诗书,有韬略。曾赴礼部应试,举进士。景祐五年(1038

  • 撒满答失里

    明代建州卫属毛怜卫首领。又作撒满哈失里。古伦氏。建州卫首领※阿哈出孙。中军都督同知※猛哥不花子。明宣德四年(1429),袭父职为都指挥佥事,仍掌毛怜卫事。曾多次入朝进贡。十年(1435),奏忽剌温劫掠

  • 伦都儿灰

    ?—1407明朝将领。亦译娄多尔辉,汉名柴秉诚。蒙古族。初为阿鲁台部下,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受明将宋晟招抚,与另一蒙古将领把都帖木儿(吴允诚)率部众5千余人投明朝,赐姓名,授后军都督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