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母女连名制

母女连名制

以女儿名同母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繁荣期。其时,氏族和家族均以女子为核心,实行望门居和从妻居的对偶婚,丈夫不算妻方氏族成员,子女血统和世系只能依母亲计算,通行母女连名和母子连名。即女儿和儿子的名字连上母名的一二个音节。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一些民族还保留着若干此类连名制的遗迹。连名方式大致有三:一是将母名置于儿女名之前。如纳西族东巴教主丁巴什罗,其家先辈的母女连名系谱为:米利阿由——阿由土土——土土捏瓦——捏瓦沙韶……。二是将母名置于女儿名之后,如布朗族牙因哉家,四代系谱为:牙因哉——伊叫因——伊埃叫——伊少埃,第二、三、四、代的“因”、“叫”,“埃”均为上一代母名中的一个音节。实行此种连名的还有高山族中的阿美人、平埔人等。三是将母名置于家族名与己名之间。如独龙族龙棍家之女名龙棍·秘尼·倒菩桑,龙棍为家族名,秘尼为母名,倒菩桑为本人名。连名后若与别人名字相同,则增连外祖母名或父名以示区别。前者如布朗族,后者如高山族。

猜你喜欢

  • 栏子军

    见“栏子马”(1577页)。

  • 豪民

    古代中原地区对巨富或称豪一方者的称呼。史籍亦以此称夫余族社会中的奴隶主。《三国志·魏志·夫余传》:“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

  • 师公舞

    亦名跳神。原系壮族师公做“道场”时的舞蹈,今改进为壮族民间舞蹈艺术。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来宾、柳江、鹿寨、融安、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起源于唐代。宋代名闻京师的桂林傩舞,乃其前身。表演者1

  • 老的

    元朝宗王。又译老的罕。蒙古孛儿只斤氏。西平王※奥鲁赤孙,铁木儿不花子。武宗至大二年(1309),封云南王,代梁王松山出镇云南。四年,奉命与云南行省右丞阿忽台讨八百媳妇国及大小彻里。仁宗皇庆元年(131

  • 杨泰师

    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归德将军。唐乾元元年(日天平宝字二年,758),为聘日副使,与正使杨承庆等23人随日来使赴日答聘并吊日皇丧。九月,在日越前国登陆,十二月,入日京城(今日本奈良)。次年正月,

  •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中部。俗称郡王旗。牧地东界鄂尔多斯左翼前旗,西界右翼前旗,南界神木营边城,北界右翼后旗。隋唐时为胜州地,明嘉靖中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袄儿都司(即鄂尔多斯)济

  • 亦剌八里

    见“亦力把里”(872页)。

  • 众部族军

    见“部族军”(1905页)。

  • 祁国屏

    土族东祁第十一世土司。青海民和(一说西宁州)人。※朵尔只失结后裔,※祁秉忠侄(一说秉忠之子)。明朝时袭西宁卫都指挥同知。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进逼西宁时,率军抗击义军。清顺治二年(

  • 乌里雅苏台北路台站道

    清代西北地区台站道之一。共九台。从乌里雅苏台城90里至楚布哩雅,100里至柯尔森赤楼,90里至鄂博尔乌拉克沁,100里至阿鲁乌拉克沁,120里至爱拉克诺尔,80里至察普坦,90里至塔木塔拉海,1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