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榔规

榔规

苗族习惯法规。苗语称“勾榔”,“榔”意为“公约”。内容包括:对农业生产的规划,债务纠纷的调解,奸淫盗窃及其他犯罪的处罚等。如正月挖田、挖土;二月犁田;三月施肥、撒秧谷;四月五月插秧;六月薅秧除草等;偷窃牛、粮食等,初犯罚银33两,再犯用火烧死;欠债不还者,亲属有责任代偿;租种田地,租佃者平分收获物;通奸男子要赔偿相奸者丈夫88两或99两银子;凡听任牲畜或家禽践踏或偷食农作物者亦要赔偿等等。民间关于田土、山林、婚姻等方面的纠纷,可由※寨老、※六方按照榔规条款处理,更多的采取说服调解使双方达成协议。制裁办法轻则罚款、开除“款籍”,重则处死。争执不下时,采用神明裁判之法决定。规约由各寨六方或寨老、族长等于※“议榔”(议事会)上共同协商议定。决定后向群众宣布,经群众认可始生效,方可执行。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正二月间开议榔会议一次。每次可按具体情况增减公约的内容。议榔会后,杀牛分食之,以示每户已知榔规内容。各地规约大同小异,罚款多少视各寨具体情况而定。苗族无文字记录其规定,而以唱歌形式世代相传,这种歌辞称为“理辞”或“议榔词”。

猜你喜欢

  • 兵兔

    见“丙兔”(493页)。

  • 太牢古山

    辽代地名。一作大牢古山。在西京道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境内,临宋朝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之北界。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曾立砦刻石,划西南边境地界于天池(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

  • 弄甥

    明初云南宁州土官。彝族。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取云南,改元临安路为府,置官署。十六年(1383),受乡老王庆保荐。十七年。署宁州(治所在今云南华宁县)土知州。同年,赴京朝觐,予诰敕冠带,实授宁州

  • 和解部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说即《隋书》中的※南室韦。《新唐书》等称其在※塞曷支部东,具体所在无定论,有笼统说其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部诸旗,或具体指其在今绰尔河北、雅鲁河南、嫩江以西地,一说在大兴

  • 葛勒可汗碑

    见“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786页)。

  • 南赕

    元云南行省金齿宣抚司辖地之一。据《元史·地理志》载,其地“在镇西路(今盈江县)西北(今小江流域与江心坡一带)”,为景颇、阿昌等民族先民聚居区。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1278),隶金齿宣抚司管辖。时金齿

  • 李陵台站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李陵台遗址在今正蓝旗西南的黑城子,南接察罕脑儿站,北接桓州站。距上都约100余里。来往官员、使臣必在此过夜。元人黄溍

  • 筹边学堂

    参见“殖边学堂”(2191页)。和“满蒙学堂”(2393页)。

  • 昌本

    藏语音译。唐代吐蕃官名。直译为“正直之官”,即“法官”。据《德乌佛教史》载,其职能是负责“正直裁判”之事,同时还负责管理寺院阿阇黎(洛本)。

  • 罗布策旺

    清代察木多寺院僧官。藏族。光绪七年(1881),承袭帕克巴丹增之仓储巴和达尔汗名号。乍丫与察木多两部构衅多年。十五年(1889),经驻藏大臣升泰督饬委员再三开导,谕令乍丫退还所掠之物、赔款谢罪,复经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