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格曼僜语

格曼僜语

我国自称格曼的僜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艺地区察隅县南端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200多。以察隅县下察隅区巴安通乡穹村的格曼僜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1个。塞音、塞擦音有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卷舌塞擦音主要出现在汉语或藏语借词中。有22个复辅音,分4类:一类是同部位的鼻音与送气塞音、塞擦音组成的5个复辅音;一类是双唇或舌根塞音和边音组成6个复辅音;一类是双唇或舌根塞音和卷舌半元音组成7个复辅音;再一类是4个三合复辅音。有6个单元音,17个复元音。复元音中二合的有13个,三合的4个。二合复元音以前响为主,共9个,由主要元音加i、u、щ韵尾构成。后响的4个,由介音i、u加主要元音构成。有7个节尾辅音:p、t、k、m、n、l、。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形态、虚词、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以粘附形式为主。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10类。名词有复数和指小语法形式,用在名词后加助词表达。量词不丰富,数词可直接作句子成分,数词和量词连用时次序是量词在前,数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指示代词可单独作句子成分。疑问代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多数。动词有人称、数、时态、体、态、式、方向等语法范畴。动词人称有一、二、三人称,数有单数、双数和多数,时态有将来、现在和过去,用加前缀、后缀及动词词根元辅音屈折变化等方式综合表达。体有进行和已行两种,用在动词词根加后缀的方式表达。态有使动和互动两种,也用在动词词根后缀表示。式有命令和祈使两种,均用后缀表示。动词的方向后缀有7个,分两组,一组为向心4个后缀,一组为离心3个后缀,分别表示行为动作的不同朝向。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能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有限制、施动、受动、工具、处所、比较、从由、定指等类,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词汇中多音节词占多数。方位词较丰富,有一批名、动同形的词。构词词头很丰富,共有34个,也有一定数量的构词词尾,因此派生词在词汇中占的比例较大。复合词的结构有并列、主谓、支配、修饰等类。拟声词和四音联绵词都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和藏语,主要采用音译方式借入,也有少量意译词。

猜你喜欢

  • 天峰山

    山名。位于内蒙古阿噜科尔沁旗。蒙古语称“腾格日乌拉”。属大兴安岭余脉,故称小兴安岭。其山又分东西两部分,隔河相望。东山海拔1150米,东西走向,方圆约10公里,天然形成一个隘口。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西

  • 瓦尔喀

    ?—1674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一作镶红旗人)。完颜氏。天聪时,任前锋校,屡征战。崇德三年(1638),随贝勒岳讬征明,越燕京趋山东,攻海澄,屡建战功。七年(1642),随贝勒阿巴泰入明边,转战至

  • 吴朝俊

    ?—1907清光绪年间抗法斗争首领。又名吴人杰。人称吴三元帅。贵州都匀府内外套人。苗族。原为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军首领,后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提出“杀洋人、灭洋教”口号,聚集苗、水、布依、

  • 巴达姆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丁珞”,门巴人称“莫邦珞”或“洞工”,西方人称“阿波尔”。据传原住波密、白马岗一带。百余年前,门巴人进入白马岗后,该部向南迁移。经雅姆尼河,迁至达木洛克和密蒲一带。从清道光二

  • 吐蕃碉门安抚司

    元代宣政院所辖吐蕃等路地方官署名。元朝建政后,陆续占领吐蕃等路地区,任官管理,清查户籍,驻军防守。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国师(后升号帝师)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

  • 泰宁卫

    明初在东北所设※兀良哈三卫之一。自称罔留(往流)。其首领为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初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洮儿河流域。洪武二十一年(1388),故元辽王阿扎失里等率部降明。二十二年

  • 拜天

    辽、金、元时风俗。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素敬天,向有拜天之礼。契丹俗,凡国有大事,皇帝登极、举兵征伐、克城取地、凯旋班师至出猎,常以青牛白马等祭祀天地。皇帝亲临,以巫觋祈祝。金沿袭此俗。重五、中元、重九

  • 奥路奇

    靰鞡鞋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是一种布筒皮底靴,过去鄂伦春人一年四季皆穿(有的只夏季或春秋季穿)。底用犴皮或熊、野猪、公狍脖子皮制,靴帮是用多层布纳的,有的上绣花纹

  • 大历国

    国号。北宋庆历元年(1041),※侬智高在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县东)所建。参见“侬峒起义”(1462页)。

  • 退浑

    吐谷浑之别称。见“吐谷浑” (7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