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术赤

术赤

1177—12257

蒙古国军事将领。又译拙赤、珠齐、述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长子。母孛儿台尝为蔑儿乞部所掠,救归,分娩于途,故名“术赤”,意为“客人”。骁勇善战,自幼随父征战。宋嘉泰四年(1204),掌右翼军战乃蛮部,配合诸军破敌于纳忽山(位于鄂尔浑河东土拉河西),擒杀太阳汗。战后驻军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镇抚。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受封九千户。太祖二年(1207,一说1218年)统军征“林木中百姓”,招降或征服斡亦剌、不里牙惕、巴儿忽诸部,战后,受命统辖该地。六年,随父南下攻金,与弟察合台、窝阔台统右军,取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地。八年,攻掠太行山东西30余州,并会诸军围攻中都(今北京)。十二年(一说十三年)受命讨乞儿吉思,至叶密立河(今额敏河)取胜而还。十四年随父西征,相继攻克养吉干、八儿真、毡的等城,会同察合台、窝阔台军于十六年攻克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十九年蒙古军还师,西征后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作为长子得花剌子模海(今咸海)、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北的钦察故地为封地。后其子拔都在此封地基础上建钦察汗国。生前屡与弟察合台、窝阔台就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纷争。最后由成吉思汗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始缓。西征途中,再次发生冲突,互争总兵权,致使“师无和,无纪律”。对所受封地远离蒙古本土,也一直怀怨,故在西征途中屡称疾,拒绝其父之召北征不里阿耳、钦察等部。成吉思汗一度命察合台等备兵逮问,寻闻其死讯,始作罢。

猜你喜欢

  • 赤古

    见“赤驹”(1011页)。

  • 烧发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元日条载:“男女一年梳头贮退发留梳函中,必待元日黄昏烧于门外”,是谓“烧发”。此俗可能从汉族传入。隋末孙思邈《千金方》有“正月寅

  • 达理麻识理

    ?—1355元朝官员。字正道。畏兀儿人。父长喜官浙西江东道廉访使,遂家居常州宜兴。博通经史,尤工小篆。以荫授宁国路判官。至正元年(1341),改泰和州达鲁花赤。书10字于楹间,谓“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

  • 分龙节

    毛南族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庙节。传说由敬供神农氏和祭奠三界公发展而来。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原来有椎牛求雨等迷信活动的仪式,解放后剔除迷信色彩,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文体活动。每年夏历六月下旬举行。节

  • 班楞

    藏语音译。后藏地方贵族家族之一。全称班角楞布。家族成员中有:噶准班角楞布索诺木扎什,始见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有关著作。五十七年(1792)奉命往哈剌乌苏地方调查士兵逃亡事;道光十年(1830)

  • 糌谢勒空

    藏语音译,意“糌粑事务局”。原西藏地方政府所属专管糌粑的机关。设五品僧俗官员各1人,管家2人,任期3年。专司拉萨传召法会期间向大小僧团发放实物代金或糌粑,并办理政府典礼时所需之油炸糕点。

  • 五护陀罗尼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自曰收札沙剌,华言五护陀罗尼经也。”举行法事时诵此经文,以祈愿对自身、喇嘛、父、母,朋友五方求得佑护。

  • 布顿·仁钦朱

    1290—1364元代乌思藏著名学者,藏传佛教布鲁派(亦称夏鲁派)创始人。一作布敦,元代文献作卜思端。藏地方之夏卜麦人。幼年在当地出家,从噶举教派上师学法,取得成就,更兼学噶当教派、萨迦教派等显密教法

  • 张格尔之乱

    清嘉道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先后有4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新疆喀什噶尔人,维吾尔族,幼居浩罕)纠集安集延阿哈呼里等百余人、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冲噶巴什部等50

  • 黄带子

    参见“宗室”(15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