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晃豁坛

晃豁坛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晃合丹、晃忽坛、晃兀摊、黄忽答等。与成吉思汗所出之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第三子抄真斡儿帖该之子晃豁坛后裔组成。原由察剌合、蒙力克(明里)父子率领依附蒙古孛儿只斤部也速该(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去世,孛儿只斤衰落后,投靠札只刺部。“十三翼之战”后,蒙力克复率部众投靠铁木真(成吉思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该部被划分为3个千户,分别由蒙力克,其子脱栾以及速亦客秃任千户那颜,统领晃豁坛人众。蒙力克子阔阔出为巫师,号称“帖卜腾格里”,倡议铁木真采用“成吉思汗”尊号,享有特殊地位。后因欲扩充自身势力,阴与成吉思汗抗衡,对成吉思汗家形成威胁,被杀,势衰,部众逐渐并入蒙古。

猜你喜欢

  • 伊循城

    西域古城名。见《汉书·西域传》。《汉书·冯奉世传》作伊修城。《北史·西域传》称鄯善东城。唐《沙州都督府图经》在作屯城、小鄯善。《新唐书·地理志》作七屯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作大屯城。遗址在今新疆若

  • 甘孜

    ①自治州名。在四川省西部。与云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相邻。古为羌戎之地,唐、宋属吐蕃,元之朵甘思地,明之朵甘卫地,清为孔撒、麻书白利三土司地,清末置川边道,1914年属川边特别区,后复改道。1935年中

  • 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南25公里的土城子村。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分内外两重城,内城在外城之东北角内,是官署所在地。外城是工商交易场所。城内有南北两条主干大街,与小巷交错分布。1922年发现元皇庆元年(13

  • 兀鲁忽乃

    见“斡儿乞纳”(2427页)。

  • 铁哥

    1248—1313元朝大臣。又译帖哥、帖可。怯失迷儿(今克什米尔)人,伽乃氏。怯失迷儿万户斡脱赤之子,宪宗国师那摩之侄。4岁随叔父入觐蒙哥汗。习学蒙古畏兀字。受忽必烈命,隶丞相孛罗,为宿卫。世祖至元十

  • 牙兰千户所

    元置。牙兰,一作雅兰。因设于雅兰河(即金代耶懒水,前苏联称塔乌黑河)流域而得名。金代在此曾设耶(押)懒路,后因地瘠,女真猛安户大多迁至恤品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该所千户皂化归附于明。明代为野人

  •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参见“隅”(2135页)。

  • 阿旺楚臣

    见“阿旺簇勒提木”(1245页)。

  • 浯剌江

    即“松花江”(1295页)。

  • 屈原

    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归州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楚国君同姓贵族。《史记·屈原传正义》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楚怀王时,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