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和拔祖等一百二十八人造像记
古碑铭。亦名《邑子一百二十八人造像记》。北周天和元年(566)立。存陕西蒲城县北尧山乡,《八琼室金石补正》、《关中石刻文字新编》皆有著录。造像者记为128人,实际为87人。羌姓6,昨和氏58人,罕开氏6人,荔非氏5人,屈南、雷氏各2人,姚氏1人。此外为吕、贺兰氏,为氐和鲜卑姓氏。是了解南北朝时期当地民族状况和佛教信仰的历史文献。
古碑铭。亦名《邑子一百二十八人造像记》。北周天和元年(566)立。存陕西蒲城县北尧山乡,《八琼室金石补正》、《关中石刻文字新编》皆有著录。造像者记为128人,实际为87人。羌姓6,昨和氏58人,罕开氏6人,荔非氏5人,屈南、雷氏各2人,姚氏1人。此外为吕、贺兰氏,为氐和鲜卑姓氏。是了解南北朝时期当地民族状况和佛教信仰的历史文献。
明代西藏地方封建势力首领名。据《十六法》载,其先祖为上天之子。辛夏巴名辛夏才旦多吉,又号称“人王辛夏才旦多吉”。初仅系※仁昱巴之一家臣,嘉靖四十四年(1565),乘仁蚌巴属民起义之机推翻仁蚌巴1后藏政
?—1839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氏。嘉庆六年(180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七年(1812),官吏部左侍郎。十八年,因承修泰陵宝城膨裂多处获罪,发盛京充当披甲。二十三年(1818),释回
又称阿泥花猪。哈尼族特有畜产,已有千余年历史。胡本《南诏野史》:窝泥“善养猪,其猪小,耳短身长,不过三十斤,肉肥腯,名窝泥猪”。清代盛产花猪的记载屡见不鲜。现哈尼族饲养的花猪以肥嫩著称。
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领袖人物普遍推行的一种独特的传承制度。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各教派兴起,其寺院领袖人物圆寂后,或依师徒传承,或依叔侄传承,以维护本教派及本寺院之延续。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藏历水羊年,1
?—约1629蒙古族喇嘛学者。亦名文殊席利·固什·却日吉或班第达·固什·却尔济瓦。※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人。第三世达赖喇嘛门徒。曾应※阿巴岱汗邀请,代表第三世达赖喇嘛至喀尔喀蒙古传教,参与组织创建额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皇庆二年(1313),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后裔脱欢始受封,其子朵儿只班袭封。
1826—1860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宣宗※旻宁第四女。孝全成皇后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下嫁蒙古奈曼部台吉德穆楚札克布,其夫为额驸,袭札萨克郡王,历官御前大臣、都统。咸丰十年(186
元代管理驿站的官吏。各路驿站例由该路达鲁花赤管理,路的提点官或脱脱禾孙负责检查驿传事务。上对兵部、通政院负责。一般大站设驿令、提领,小站只设提领。至元二十八年(1291)六月,以昌平等处驿站滥设站官、
? —1641清初将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原系察哈尔蒙古,后率众投后金,授三等副将世职。天聪三年(1629),从军征明,击松山步兵,率先冲入敌阵,大败其众。崇德三年(1638),复征明,至北京,同
清代对部分赫哲族的称呼。一作黑哲喀喇。因其男子皆剃发,又有薙发黑斤之称,俗呼短毛子。史记其位置不尽相同,大体在伯力(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及松花江下游至伯力和乌苏里江附近地区。天命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