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明边墙

明边墙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简称“明边墙”。共分三段,即辽西边墙、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七年(1442),西南起自长城,经铁场堡(今辽宁绥中县境),东北行过宁远(今辽宁兴城市)北境、锦西,至义州(今辽宁义县),再东行至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北黑山附近白土厂门。辽河边墙为最先修筑的一段,正统二年(1437)始筑,至七年完成,南起白土厂门,折向东南行,经台安、盘山,于三岔河处过辽河入海州(今辽宁海城县),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辽阳西黄泥洼、沈阳西老边,再北上至刻石佛寺过辽河,沿河西岸北行,再过辽河至中固城附近定远堡,沿辽河东岸北行达今昌图县清阳堡,东行至开原东北20余里的镇北堡。辽东东部边墙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为开原至鸭绿江的一段。西北起开原镇北堡,南至抚顺,东南行,经本溪清河城、碱场,南行经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县),再东南行直达今丹东市九连城。全长合1760余里。沿边设堡98座、墩台849个、路壕29941丈。各边堡皆派兵丁戍守,总计官兵95000余人。建筑材料因地而异,有土墙、石墙、砖墙、木墙、山险墙等。

猜你喜欢

  • ①旧时台湾土地面积计算单位。据《赤嵌笔谈》载:“台郡之田论甲。每甲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姚莹《东槎纪略》也言噶玛兰人“一甲抵内地十一亩有奇”。故1甲约为

  • 交河古城

    又称雅尔湖故城、雅尔和图、崖儿城。高昌都城遗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县西10公里雅尔乃孜沟。因地处两河相交之土崖,故名交河。汉代车师王前庭治所所在地。6世纪初麹氏高昌在此建交河郡城。唐贞观十四年(640)

  •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有说《诗经·大雅·韩奕》“其追其貊”之“追”,即。是“貊”的单称(一说与貊是两个族称,周初至春秋初才混合为一族)。有人认为,

  • 恰博特沟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昭苏县城东32公里的恰博特沟山梁上。南距克达拉乡约2公里。海拔1566米。南北约1.5公里,东西1公里。墓葬约有90座。其中大型墓约10座,封堆高1.5—3米,直径15—30米,顶部

  • 禄耶勒部

    见“诺雷”(1953页)。

  • 扎津卫

    见“扎真卫”(192页)。

  • 嘉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宪宗蒙哥第四子昔里吉之子晃火帖木儿于延祐五年(1318)始受封。其子火儿忽于泰定四年(1327)袭封。

  • 索伦部

    清初对黑龙江以北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的总称。《圣武记》言:因诸部居住杂错,皆以狩猎为生,清人为与满洲族区别,便以骑射最著、归清较早之索伦(今鄂温克族的一支)概称之。分布范围,约西起石勒喀河,

  • 阿主

    称谓名。契丹语音译。《辽史·国语解》谓“阿主,父祖称”。引申为一种尊称,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少年时作战屡胜,曾被契丹人尊称为“阿主沙里(沙里,‘郎君’之意)”,即“郎君小祖宗”之意。

  • 裴阿摩支

    唐初疏勒王。裴姓,自号阿摩支,治迦师城(今新疆喀什)。贞观(627—649)中,娶西突厥之女为妻,九年(635),遣使赴唐献良马。十三年(639),又贡方物。二十二年(648),唐军破龟兹,受命为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