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宣徽院

宣徽院

官署名。源于唐代,设南北院使,以宦官担任,总领宫内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五代和北宋因之,由大臣充院使,常以枢密院官兼任。南宋废置。辽、夏、金、元复置。辽朝北面官中置宣徽北、南院,设有北、南院宣徽使,知北、南院宣徽事,知北、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南院宣徽事等官。西夏始设于毅宗奲都六年(1062),属次等司。掌朝会、宴飨、礼仪、祭祀。分南、北院,各设宣徽使以掌其职。天盛年间(1149—1169)有4正使、4承旨、4都案、18案头。金朝仿唐、宋官制,亦设宣徽院,下设内侍局、宫闱局、尚食局、尚药局。元朝始设于世祖至元三年(1266,一说四年)。七年,改为光禄司,后复为宣徽院。职掌供御食,宴飨宗戚宾客及诸王宿卫,怯怜口粮食,蒙古万户、千户合纳差发,系官抽分,牧养孳畜,岁支刍草粟菽,羊马价值,收受阑遗等。设官及品秩历有变化。十五年(1278),置院使1员,秩正三品,后定置院使6员,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各2员。下领光禄寺、大都和上都之尚饮局、尚酝局、醴源仓、生料库、柴炭局及尚珍署、尚舍寺、尚食局、阑遗监、尚牧所、沙糖局、永备仓、丰储仓等机构。明洪武元年(1368),改并于光禄寺。

猜你喜欢

  • 母女连名制

    以女儿名同母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繁荣期。其时,氏族和家族均以女子为核心,实行望门居和从妻居的对偶婚,丈夫不算妻方氏族成员,子女血统和世系只能依母亲计算,通行母女连名和母子连名。即女儿和

  • 胡突堇

    ①见“萧迂鲁”(1993页)。 ②见“萧革”(1990页)。

  • 秃里赤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清代屯齐哈达在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西30里。

  • 安国单于

    ?—94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安国。※伊屠於闾鞮单于弟。原为南匈奴左贤王。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休兰尸逐侯鞮单于死后,嗣单于位。因无人望,族人不附而尽敬左谷蠡王(后为左贤王

  • 张忻

    ?—1658明末大臣、文史家、诗人。字静之,山东掖县人。回族。出身于官宦世家。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河南夏邑县知县,授吏部主事、迁太常寺卿,因得罪中贵,贬归故里。以地方变乱,莱州被围,倡守御,

  • 贸易亭

    清代设于伊犁等地与哈萨克、布鲁特等进行贸易的场所。亭置营务处或驼马处,由贸易章京经理。亭旁置土堡,供前来交易商队居住。当商队抵达卡伦附近时,守卡官兵即将其人数、货物、牲畜进行登记,并连同所送王公、台吉

  • 把力黑

    见“缚喝”(2416页)。

  • 安国

    ①西域古国名。又作忸密、捕喝、布豁。昭武九姓国之一。地旧属汉代安息国。位于今中亚两河流域布哈拉地区。都于那密水(今中亚泽拉夫善河)南。商业发达,风俗与※康国同。隋大业五年(609),遣使贡献。唐朝建立

  • 绥远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之一。1945年,国民党政府妄图建立“热察绥防共隔绝地带”,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力争绥察热全境》的指示。八路军晋绥司令员贺龙提出集中主力打击北线绥远之敌的战略。绥远战役于10月18日

  • 洞崽苗

    苗族的一支。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古州(今榕江)等地。属※黑苗。男子喜在头上插羽毛,女插长针于髻上。妇女衣短,镶锦边。以十一月朔为大节。耕不用牛,以人力为之。居大寨者称※“爷头苗”,居小寨者称“洞崽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