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傣语支

壮傣语支

又称台语支,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它包括中国的壮语、布依语、傣语和海南省的临高语。在国外,有泰国的泰语,老挝的老挝语、缅甸的掸语、傣痕,越南北部的岱语、侬语和土语,印度东北部的坎提语和已消亡的阿含语,都属于这个语支。使用人口约4千万,是壮侗语族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语支。美籍华人、语言学家李方桂,根据语音和词汇的同异,把属于本语支的各种语言和方言,分为3个语组:(1)西南组,包括泰、老挝、掸、傣仂、黑傣、白傣和阿含等;(2)中部组,包括壮语的南部方言和越南的侬、岱、土等;(3)北方组,包括布依语和壮语的北部方言。三个语组在词汇上的差别比较明显。北方组没有送气清塞音;古复辅音在中部组变化最复杂;西南组的元音系统复杂。语法上的主要差别是一些虚词不同,代词及其用法有明显差异。数词、量词修饰名词的词序,西南组是名词在量词前面,中部组和北方组是名词在量词的后面,数词“一”在最后,其它数词在量词前面。例如:泰语“书本一、书两本”,壮语“本书一、两本书”。

猜你喜欢

  • 郭齐哈摆牙喇壮大

    清代官名。满语音译。“郭齐哈”具“亲近”、“拉近”之意。如“郭齐哈昂邦”(“昂邦”意为“大臣”),即※“御前大臣”;“郭齐哈虾”(“希鸦”合音为※“虾”),即“御前侍卫”;“郭齐哈摆牙喇”(※“摆牙喇

  • 阿泥

    古族名。元明清文献中先后称“斡泥”、“窝泥”、“和泥”、“和尼”、“倭泥”等,皆“哈尼”的同音异写。其族分布极广。天启《滇志·种人》:“阿迷州(开远市)称阿泥”,同书“云南府”:“阿泥井在城北二十里江

  • 白珠乌坚吉美却吉旺波

    1808—?清代藏传佛教活佛、学者。藏族。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人。幼年被指认为巴格·桑旦平措的转世灵童。早年出家,毕生讲法修行。曾任西藏甘丹寺第九十任法台。著有《出世法言·莲苑歌舞》,采用诗文相

  • 永淳抗租运动

    近代壮族农民运动之一。鸦片战争后,郁江流域壮、汉族地区土地百分之八十为地主阶级所据有,地租赋税骤增,农民穷困。清咸丰元年(1851)秋,广西永淳县(今属横州)十三屯壮族爆发大规模的抗租运动,选派黄可经

  •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后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沙喇德柯克接本部中右旗界,西至鄂尔布勒山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南至额里彦和硕接本部中前旗界,北至哈喇鄂博克图接本部中前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五十年(17

  • 达赖巴图尔

    ①见“多尔济”(848页)。 ②见“珠尔默特那木札勒”(1788页)。

  • 蒙秦睑

    唐代南唐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近代人研究,疑为“蒙巂”异写。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至漾濞彝族自治县一带。由南诏王遣子弟镇守。参见“十睑”(8页)。

  • 阿嘉呼图克图四世

    见“耶嘉克珠”(1324页)。

  • 攻敔

    见“句吴”(585页)。

  • 阿伏干氏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亦作阿大干、阿若干、阿薄干等。源于鲜卑族。原游牧于阿步干山(今甘肃皋兰县南50里),依山为号,并以为姓氏,首领称“大人”。柔然汗国兴起后,成为柔然的一个部,部分入吐谷浑,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