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嘎仙洞

嘎仙洞

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一个天然石洞。“嘎仙”,亦作“嘎珊”、“嗄新”、“嗄辛”等,鄂伦春语音译,词义未详。一说为满语音译,意为“屯”或“乡村”,昔对鄂伦春族居住的自然村(屯)之称呼。该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噶珊山半山腰巍然陡立的花岗岩峭壁上。这一带林海苍茫,峰峦层迭,古木参天,松桦蔽日,为狩猎的最佳场所。洞口向西南,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0多米,穹顶最高达20余米。石壁平整,穹顶浑然,犹如一大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容千人,并有石案、石凳。1980年7月,在洞内西侧石壁上,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石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等来此致祭所刻之祝文。全文19行,201字,字迹大部清晰可辨。石刻及岩洞大小与《魏书》之《乌洛侯传》及《礼志》载文基本相符,石刻祝文较文献记载详尽,如其中提到“始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从而确证嘎仙洞为拓跋鲜卑先祖的旧墟石室。其原本是先世酋长居住的山洞及部众聚会(一说为大规模集体共居)之处,后以先人旧墟为祖宗之庙(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从该洞还出土有陶片、骨镞、石镞等物。石室遗迹对研究我国北方民族,特别是拓跋鲜卑的渊源及其相互承继关系,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

猜你喜欢

  • 益宗

    见“脱古思帖木儿”(2083页)。

  • 和硕格格

    清代宗室中和硕亲王之女所系之称。临婚时,亲王福晋所生之女封郡主,品级相当于郡王福晋,郡主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一品;侧福晋所生之女降二等封郡君,品级相当于贝子夫人,郡君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三品。封郡主、郡君者,

  • 慕容宣昌墓志铭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中宗神龙二年(706)刻制。1949年后出土于武威城南天梯山,拓片今存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志高约58厘米,广约57厘米。志文25行,行25字,正书。志盖中央为“大唐故政乐王墓志铭”

  • 中统元宝交钞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中统元宝钞、中统交钞、中统宝钞、中统钞。世祖中统元年(1260)十月始印行,不限年月,诸路通行。面值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文、二贯文十

  • 小丑

    蒙古国弓匠,唐兀氏。蒙古将朵罗台之孙。太祖成吉思汗平定西夏,搜罗诸色人匠,以所制弓进献,太祖赐名怯延兀兰,任其为怯怜口行营弓匠百户,徙居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卒于此。

  • 阿布勒比斯

    ?—1783清代右部哈萨克(乌拉玉兹)苏勒坦(苏丹)。一译阿布里比斯、阿布尔比斯、阿比里斯、阿布勒必斯等。※阿布勒班毕特汗次子。建牙帐于塔什干及吹河等地。属众多为奈曼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

  • 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见“散毛宣抚司”(2169页)。

  • 马元章

    1853—1920近代伊斯兰教经师。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回族。字光烈,号祯祥,经名利雅顿丁,道号索底根俩·穆罕默德·努尔(阿拉伯文音译,意为“忠于安拉的人”)。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派创始人※马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库图勒布拉克,西至库布色固勒,南至那棱图勒布尔,北至巴勒齐尔山。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康熙三十一年(1692),札萨克多罗郡王善巴从子阿哩雅来归,授一等台吉兼札萨克。

  • 博古里

    见“博木博果尔”(2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