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卡尔梅克

卡尔梅克

卫拉特蒙古别名。又译卡尔玛克、卡耳梅克、喀耳木克等。其含意众说纷纭,一说词根是蒙古语palim,原意指遗留在皮子上的脂肪或脂肪炼油后剩下之油渣,引申为遗留下来的人们。在中亚突厥语族历史文献及俄文档案等资料中,广义之卡尔梅克泛指卫拉特蒙古诸部,或指16世纪初一部分额鲁特西迁后,留牧故地的卫拉特诸部。后国外学者也往往沿袭之。狭义之卡尔梅克专指土尔扈特东归后留居于伏尔加河、顿河及乌拉尔河一带的土尔扈特等部属众。后建立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而有的学者认为此词出自突厥语,并与伊斯兰教传播有关。14至16世纪,伊斯兰教在西域广为传播,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卫拉特人大多没有皈依伊斯兰教,故已信奉此教的民族就称其为“卡尔梅克”,意谓“留下的人”。

猜你喜欢

  • 尼隆

    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部落对同一男性祖先血缘集团的称谓。又作“姑”。珞巴语音译,“尼”意为“人”,“隆”意为“分支”、“一群”。此既可指氏族,与※纽卜通用,也可指其中的分支,即小于禁婚范围、基于若干大家族

  • 刀算党

    明代云南地方土官。孟波人。傣族。原为麓川思氏地方政权的招鲁(土官、地方首领)。洪武三十一年(1398),附明,建文四年(1402),任威远州(治今云南景谷县)知州。永乐元年(1403)二月实授。同年,

  • 滑剌西迷

    见“花剌子模”(999页)。

  • 斯古拉

    土族语音译,意为“转山”。旧时青海土族民间祈求丰收的群众性活动。每年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底择吉日举行。届时由庙管、青苗头率领一个或几个村的男子和未婚姑娘抬着神像,背上经卷为前导,组成108人的队伍,排成

  • 扎木素

    ?—1708清朝将领。蒙古族。敖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班第孙,墨尔根巴图鲁温布长子。尚郡君,封多罗额驸。康熙十一年(1672),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十二年进京朝贡。十四年(1675),随军征察

  • 庄秃

    见“昆都力庄兔台吉”(1410页)。

  • 咏僮俗

    描写壮族风俗的诗篇。5首。唐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撰;一说明桑悦(字民,江苏常熟人)撰。内容专载柳州壮族风俗习惯:其一写壮族青年男女抛绣球、鸡卜、传木刻;其二写

  • 泪丁讹遇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为监军讹勃啰部下。永安二年(1099)随监军讹勃啰赴野砦巡视,闻西夏赤羊川首领赏啰讹乞率部降宋,即率千余骑追击,为宋知环州种朴所败,同被俘。讹勃啰降宋

  • 花江崖壁画

    布依族地区古代崖壁画。位于黔西南花江河北岸。1978年发现。由“马马崖壁画”、“汉元洞壁书壁画”、“牛角井壁画”所组成。画面有人物、飞鸟、房亭、楷书汉字及人骑马、牵马、奔马等图像。时代古朴,民族特点浓

  • 冒离纳钵

    金代契丹语音译。地名。“冒离”意为“马”,“纳钵”意为“行在所”合之则为皇帝歇马驻跸之地。即金上京。见“上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