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共耕制

共耕制

又称“伙耕”,汉语称谓,民族不同,名称各异。解放前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广泛盛行的一种生产协作形式。主要是因生产力低下,必须几家联合起来生产,也是传统的原始互助习惯的延续。一般由二三户或四五户组合而成。大体分为伙有共耕和私有共耕两种:伙有共耕,土地属伙有,包括原属氏族或家族分割成为几户所有的集体耕地、家族成员几户联合开垦的荒地和几户合伙买进的土地等等,他们共同耕作(开始并不计较各户所出劳力多少,后来有些变为各户对等出劳力,但对劳力强弱仍不计较),种子按户平摊,收获均按户平均分配;私有共耕,土地属各户所有,但不分占地多寡,合伙耕作,生产费用平摊,以户为单位平分产品。这种协作生产方式早期完全基于互助性质,依然体现出原始公有制的特点。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差别扩大,一些富裕户在共耕组织中,利用多出土地或生产费用而少出劳力或多分产品,对缺地户和贫困户进行剥削,失去了原有的互助性质。

猜你喜欢

  • 书諴

    清宗室,字实之。满族。爱新觉罗氏。郑亲王济尔哈朗六世孙,辅国将军长恒子。袭奉国将军。性慷慨,不与俗同。年40,即托病辞官,弃仕途,农事为乐。著有《静虚堂集》。

  • 哈撒儿

    见“合撒儿”(835页)。

  • 陆亚宋

    即“陆荣廷”(1189页)。

  • 苍海郡

    古地方政区名。一作沧海郡。西汉元朔二年(前127,一作元年),族首领南闾等诣辽东郡,举部臣属汉廷,武帝派彭吴前往其地置郡。辖地即※族分布区,约有今朝鲜南、北江原道,但说

  • 卡尔梅克诸汗简史

    书名。作者不详。原书为托忒文。是一部关于土尔扈特蒙古西迁及其东归的著作。记事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迄于乾隆三十九年(1779)。是研究土尔扈特部历史重要史料之一。其传抄本初由俄国学者雷特金从

  • 都蓝可汗

    ?—599隋代东突厥可汗。名雍虞闾,又作雍闾。阿史那氏。※沙钵略可汗子。开皇八年(588),叶护可汗卒,嗣位,号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即位初,即遣使赴隋,自是每岁遣使朝贡,忌弟钦羽设部落强盛,出兵击杀之

  • 莫尔根特木内

    见“墨尔根特木纳”(2509页)。

  • 额鲁特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康熙四十四年(1705)置。以丹济拉为札萨克辅国公。继徙推河。雍正九年(1731),迁居锡喇木伦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寻又先后移驻喀尔喀河、推河。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牧

  • 路弼

    哈尼族他称。乾隆四十年(1775)胡蔚校订《南诏野史·窝泥》条:“有和泥、斡泥、哈尼、路弼等名”。居今云南元阳县境。

  • 宜都郡

    古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县。领县4。隋开皇七年(587)废。南北朝时※宜都蛮居此。其地各族多迁至他地,与今土家族、汉族或苗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