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

明朝在东北所设朵颜、福余和泰宁三个蒙古卫的总称。亦称“朵颜三卫”。因该地居住有蒙古兀良哈人而得名。元代,※者勒蔑的后人率兀良哈人的一支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并与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混合。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收降雄踞东北的纳哈出。翌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败亡,故元辽东诸部降明。二十二年(1389),明设泰宁、朵颜、福余三个羁縻卫,以故元辽王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隶大宁都司。永乐七年(1409),转隶奴儿干都司。三卫地初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以北,自怀山(大兴安岭东)至东金山(今怀德附近)。正统(1436—1449)间,逐渐南下,入大宁境(今西拉木伦河以南),朵颜卫居西南,泰宁卫居中,福余卫居东北。其地为进入北京、中原的门户,也是明朝进入大漠南北的要道之一,故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明朝建三卫以防蒙古南下,东西蒙古夺取三卫以临中原。东蒙古阿鲁台崛起,控制三卫。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出征阿鲁台,回师大败三卫于屈裂河(今归流河)。正统时,为瓦剌领主也先控制。正统十四年(1449),导也先大举南下,破明军于土木堡,俘英宗。也先卒后,又先后为东蒙古的毛里孩、亦思马因、达延汗、图们汗等控制。明末,被后金征服。三卫主要从事畜牧业,兼事狩猎和林业,南部地区有农耕,并修建有板升(房舍)。与明朝长期保持通贡互市关系,明朝给予一年两贡或三贡的特殊待遇。永乐三年(1405),明朝在开原、广宁专设三处马市与之互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辽东义州开设木市。

猜你喜欢

  • 狯胡

    古族名。初见于晋太康(280—289)中。一说为西迁匈奴之一支,与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相近,分布于伊塞克湖周围。史称其兵“便弓马,善矛矟,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前秦建

  • 丁珞

    藏语音译,意为“远处的珞巴”,※卡珞的对称。旧时藏族对距离藏区较远,交往较少的珞巴族地区及其人民的俗称。指珞瑜腹心地区及靠近南部边境地区的各部落,如墨脱县南边的※巴达姆、※希蒙,米林县南面的※迦龙、※

  • 杨琏真加

    元代河西(西夏)僧人。又作杨辇真加、怜真加、怜真加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得江南。十四年,命其与亢吉祥并为江南释教总摄(又作江淮释教总摄),免除其所摄僧人租赋,并禁扰寺宇。二十一年(1284

  • 盟旗制度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制度。是清政府自天命九年(162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近150年中,对先后归附和降服的蒙古各部,按照“建其众”以“分其势”,的统治意图,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

  •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

    元代在四川羌族地区设置的土司名。元初仅置长河西(司治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城关镇)、鱼通(司治今康定县东北麦笨乡)、宁远(司治今道孚县八美乡)3安抚司。至元二年(1265),移黎雅宣抚司于碉门(今天全

  • 红线

    见“土牛线”(65页)。

  • 助役

    亦称义役。指元代地方民户量资产多寡,各出一定数量田土或钱钞,以田土所产或钱钞利息津贴杂泛差役应役者,使其不致因繁重役务负担,倾家荡产。初由民间自行措置,后由官方加以规定。延祐五年(1318),规定浙西

  • 元晔

    507—532北魏皇帝。530—531年在位。字华兴,小字盆子。鲜卑元氏(拓跋氏)。南安王※元桢孙,元怡子,※尔朱荣内侄。史称其“性轻躁,有膂力”。初为秘书郎,迁通直散骑常侍。孝庄帝建义元年(528)

  • 罗卜藏锡喇布

    ?—1781清朝蒙古王公。敖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郡王鄂勒斋图第三子。初授二等台吉。雍正七年(1729),尚县君,封固山额驸。九年(1731),赐乾清门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

  • 玉元鼎

    元曲家。又作王元鼎。原名阿鲁丁,字元鼎。回回人。先世西域人。始祖玉速阿剌,随成吉思汗西征有功,遂以“玉”为姓。元至大、皇庆年间(1308—1313)为国子监生,受业于名师吴澄。慕周公、孔子之道,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