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彻满洲

伊彻满洲

清代满族两大部分之一的别称。又称新满洲。清代满族分为“佛满洲”与“伊彻满洲”两种。“佛”满语意为“旧”;“伊彻”意为“新”,指新编入八旗者。与佛满洲有诸多区别:佛满洲随努尔哈赤、皇太极起兵,编旗较早,清军入关前随同作战者较多,伊彻满洲编旗较晚,随同作战者较少,且社会发展较慢,入旗多以穆昆达、阿喇哈、嗄山达、法喇哈达统领,“同姓者居多”,不如佛满洲佐领下“姓氏繁多”。居地偏北,多分布在虎尔哈、瓦尔喀等“野人女真”境内;而佛满洲居地偏南。伊彻满洲不断南迁,渐融入佛满洲中,其内杂有库雅喇、赫哲、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北方各族。习俗与佛满洲亦有差异,更多的保持原始状况。顺治、康熙以前,仅迁到盛京编佐隶旗者有此称。后凡黑龙江南北,松花江、乌苏里江直至海滨,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人众,无论编佐与否,亦有此称。

猜你喜欢

  • 承恩馆

    馆舍名。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德明与宋修好,于宋景德四年(1007)为迎接宋使而在绥州(今陕西绥德)、夏州(今属陕西靖边)建2馆舍,一为承恩,一为迎辉。修治500里内道路、桥梁,宋使至,派重臣郊迎。

  • 钦差驻藏办事大臣

    见“驻藏大臣”(1553页)。

  • 结古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木它梅玛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西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至此传教,在当地扎武部落头人支持下建寺。后成为萨迦派在玉树北部的主要寺。此寺依山而建,殿堂僧

  • 段正智

    即“段智兴”(1699页)。

  • 白鞑番

    土族他称。藏族对土族的称谓。参见“土族”(63页)。

  • 万历武功录

    书名。明朝瞿九思撰。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全书14卷。176篇,分地区编次。以列传体记述万历(1573—1619)初年到中期各地(包括少数民族)起义及官府的镇压;南北各少数民族与中央的关系。书

  • 豆留䩭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豆留䩭领部而得名。晋太元十四年(389),豆留䩭与叱豆浑及南丘鹿结、休官曷呼奴、卢水尉地跋等率众降西秦乞伏乾归,被授予官爵。参见“陇

  • 鸠摩罗什

    344—413后秦高僧。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为“童受”、“童首”、“童寿”、“童子”。原籍天竺,世为国相。其父鸠摩罗炎东越葱岭,至龟兹为国师,娶龟兹王妹生罗什,年7岁,随母出家。

  • 达赖喇嘛八世

    见“强白嘉措”(2305页)。

  • 银顶寺

    见“海努克庙”(19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