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仰华寺大会

仰华寺大会

明代重建蒙藏关系的大法会。蒙元时期,由蒙古贵族※阔端、※忽必烈汗等与西藏※萨迦班第达、※八思巴等建立了密切的蒙藏关系。元亡明兴,元室北徙,明朝占领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势及哈密、青海,藏族各部归属明朝,蒙古与藏地被隔绝,关系中断。嘉靖(1522—1566)间,东蒙古右翼首领※吉囊(衮必里克)、※俺答兄弟等率兵入青海,与藏族有了较多接触。西藏新兴的格鲁派(黄教)欲借助蒙古贵族的支持,扩大本派势力和影响。俺答汗也想利用佛教称雄蒙古。嘉靖四十五年(1566),俺答汗侄孙※切尽黄台吉出征藏地时,首先皈依佛教并将3名藏僧带至蒙古,劝说俺答汗归向佛门。隆庆五年(1571),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的母族高僧阿兴喇嘛至土默特地区传教,诱导俺答汗迎请索南嘉措。双方商定,在青海相会。征得明朝同意,俺答汗指令其子丙兔在青海湖东南察卜齐雅勒地方(即恰卜恰,今青海共和)建寺,作为会见和召开大法会的地点。俺答汗先后派出3批使者迎接索南嘉措。万历六年(1578)五月十五日,俺答汗率右翼各部与索南嘉措在仰华寺会见,召开了有蒙、藏、汉、撒里畏兀儿等族10万人参加的大法会。会上先由切尽黄台吉发表了一篇措词华丽、寓意深刻的欢迎辞,追忆佛教在蒙古的盛衰,蒙古领主对佛教的景仰。继由索南嘉措宣演佛教教义、“功德”和戒律。经过长时间的传教和会谈,大会取得重大成果:举行入教仪式,以俺答汗为首的右翼领主抛弃萨满教,归依佛门;剃度众僧,蒙古受戒者多达千人,其中“汗族3人、贵族百人出家为僧”;改革萨满教旧俗,制订佛教戒律,规定各级僧人的地位,保护僧伽;互赠称号和器物,俺答汗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始于此),索南嘉措赠俺答汗“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之号,其他主要领主和高僧也一一得到称号;双方许愿在蒙古地区建寺,弘扬佛教。此大会开创了蒙藏关系史和蒙古佛教史的新时期,蒙古领主成为格鲁派政治上、经济上强有力的支持者,并开始介入西藏的政治和教派斗争。格鲁派势力大增,成为蒙古的教主,统治了蒙古人的思想。

猜你喜欢

  • 卜儿孩

    ?—约1559明代蒙古右翼领主。亦译卜儿亥、博喇海等。出身于野乜克力部(一说为畏兀儿近族),被元裔孛儿只斤氏视为异宗权臣。初隶达延汗,称太师。后因达延汗废除异宗领主,故不服达延汗统治。正德九年(151

  • 罗藏贝丹旦丕仲美

    1891—1956内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六世(一作七世)。又译罗藏巴丹丹丕钟麦,简译贝丹旦丕仲美,或作雳迎叶锡道尔济。加佛教传说的13位先世,亦称第十九世。一说蒙古族,一说藏族。生于青海互助县南门

  • 苗变纪事

    书名。清代韩超撰。1卷。作者号南溪,官至贵州巡抚。与胡林翼等镇压咸丰至同治年间的苗民起义。书中较详细地记载咸丰五年(1855),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起事过程。有《振绮堂丛书》本、《韩南溪四种》本等。

  • 者阑

    地名。元明时期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百夷传》:思氏“所居麓川之地曰者阑,犹中国称京师也”。今云南德宏端丽江南岸缅甸属境有一小村名者阑,其邻近有一市镇名南坎,傣族人民多谓此

  • 汪罔氏

    即“汪芒氏”(1121页)。

  • 科巴尼亚

    藏语音译。“科巴”意为“需要的人”;“科巴尼亚”意为“间日需要的人”,解放前四川省甘孜藏族地区对※“科巴”等级中的有期科巴的称谓。多来源于外来的逃亡农奴、奴隶、破产牧民及解除差巴(支差的人)身分者,也

  • 吉克美丹巴嘉措

    清代藏传佛教高僧。察木多杂足补拖人。藏族。西藏察木多地区帕巴拉活佛六世。住察木多地区格鲁派最大之降巴林寺。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军护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由青海入藏,途经察木多,以支应进藏官兵乌

  • 侯勒

    见“四胡”(552页)。

  • 吉囊

    ①(1506—1542)明代蒙古右翼济农(亲王)。小名库蔑里,尊称衮必里克墨尔根,明朝人以其尊称(墨尔根)、封号(济农)译作麦力艮吉囊、己宁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长子。正德

  • 李文凤

    明代壮族知名学者。字廷仪。广西宜山人。自幼笃学,博识书传。嘉靖十一年(1532),举进士,历官云南按察司佥事。后称疾辞官返故里,闭门著述,其代表作有《月山丛谈》、《越峤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