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临高语

临高语

我国海南省部分汉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布于海南省北部一东起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县的南丰为界,北濒琼州海峡,包括临高全县和儋县、澄迈、琼山及海口市郊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60多万,其中以临高县最集中,约占全县人口的91.6%。在家庭、集市及机关单位里,临高语都是主要的交际用语。各地的临高语大体一致,彼此可以通话。临城和琼山两地稍有差别,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土语。临高语的语音特点:有17个声母;它的7个元音都没有长短对立;有—i、—u、—m、—n、—ng、—p、—t、—k、—?9个韵尾;还i、u两个介音;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构成82个韵母;有4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临高语的词以单音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构词方式与本语族诸语言基本相同,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和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名词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份的后面(量词修饰词组可以在中心成份的前面,也可以在中心词的后面),谓语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份多在谓语的前面。临高语与本语族诸语言有许多同源词,语法体系和语音特点也大致相同。其中,临高语与壮语北部方言及布依语更接近一些,但临高语也有少量跟壮泰语支不同而跟侗水语支相同的语词。根据语音材料分析,可以断定,临高人的先民和壮侗诸族的先民一样都来源于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骆越,他们原先住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和壮侗的先民有过密切的接触来往。大约2500年前临高的先民才渡过琼州海峡,定居于海南岛。

猜你喜欢

  • 汤古岱

    1585—1640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太宗皇太极时,晋固山额真(都统)。后金天聪三年(1629),夺永平4城,与图尔格,纳穆泰等驻守滦州。四年,明军破滦州,弃城奔永平,

  • 可坦买里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伊宁县南18公里可坦买里村南。海拔70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有土墩墓200座。其中有10座大型墓,高1—2米,直径20-25米,呈南北方向排列。余俱为小型墓。墓附近

  • 回回番客

    宋元时期对来华朝贡、经商之信仰伊斯兰教商人、使者之称谓。亦称番商、番客、胡贾、贾胡等。公元8世纪起至15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几乎为阿拉伯各国独占。当时来华贸易之商人多为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

  • 哈实玛卫

    见“忽石门卫”(1489页)、“忽失木卫”(1489页)、“忽思木卫”(1490页)。

  • 金鱼符

    契丹符契。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始制。以金属铸成,鱼形,一般长6寸,分左、右两半,各有字号。凡国家有事,调发军队,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待使者见守将后,经验证,大小、长短、字号全合,然后发兵。事毕,

  • 旗常

    古作旂常。旂、旗、常,皆为古“九旗”名称之一。古代君王以“太常”(旌旗名。九旗中之画日月者,为帝王专用,故称之“太常”以为区别)、诸侯用“旂”(幅面画以交龙,无日月),作为纪功、授勋以及祭祀等典礼时应

  • 号纸

    土官授职凭证(类似委任状而记录有关事项)。清制:凡投诚归顺钦准承袭或封赐的土官,须由兵部武选清吏司给予“号纸”,上书功次来历,宗派亲疏及所授职名。经兵部在此与所存《世职顶辈簿》专页骑缝用印,即将印一半

  • 屯民

    清代川西北藏、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所设土屯的属民。乾隆十七年(1752),以杂谷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即杂谷脑)苍旺不法,在其地行改土归流,于南部建立土屯制度,设杂谷、乾堡、上孟董、下孟董、九子寨5

  • 贞孝公主

    758—793渤海国公主。第三世王※大钦茂第四女,名佚。此为谥号。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大钦茂大兴五十六年(唐贞元九年,793)死,享年36岁。葬于今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其墓1980年10月被

  • 零吾

    东汉时西羌部落首领之一。延熹三年(160),率所部与勒姐种羌围攻汉军于允街(今甘肃永登南),杀官兵,为汉中郎将段颎所攻,败退。次年五月,又领其部与先零、上郡沈氐、牢姐等羌攻并、凉,入三辅(指京兆尹、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