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巴文

东巴文

我国纳西族曾使用过的一种图形文字。“东巴”是纳西语,指从事传统宗教活动并能诵经的经师名称。他们称此文字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的记号”,见木刻木,见石画石。文字起源何时,无确切记载。现存石刻《木氏历代宗谱》中有16世祖牟保阿宗记载“且制本方文字”的词句,约为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但从东巴文的结构体系、经书古词和实际运用看,它的创制年代要早于牟保阿宗时代。有的学者认为,纳西族可能在11世纪中叶已经使用东巴文。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东巴文产生的时代还要早得多。东巴文总数约1300多字,基本部分是独体图形字,还有一些会意、转意、指事、合体等符号。独体图形字取形于客观事物,一般一个字读一个音,代表一个名称,具有较强的派生能力。会意字字数也较多,有独体会意字和合体会意字两种。前者是改变独体图形,突出其某一特点而构成,常用于表示动词或形容词。后者有两种构字法,一是在独体图形字上加附加符号表示新义,二是用两个或几个独体图形字合在一起。同意假借字数量不多,常常假借代表实词的字来表示抽象意义的同音词。书写行款不很固定,大体自左至右横写。有时几个字上下相叠。不同地区的人书写、诵读经书时,往往有较大差异。同一本书中,前后写法也常有不同。东巴文除用来记帐和诵读外,主要用来书写东巴教经典,约600多种2万多册。大体可分为祭山神龙五经、除秽经、祭风经、消灾经、开丧经、超荐经等10类。内容涉及纳西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农工畜牧、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婚姻家庭、语言文字等重要资料,其中《古事记》是中国民族文学史上的珍品。东巴文作为当代唯一保存了大量完整文献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研究文字起源及文字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中国学者对东巴文有深入的研究,其中有突出贡献者为方国瑜、傅懋绩,著有《纳西象形文字谱》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等著名专著。国外学者对东巴文也有一定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专著。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家对抢救东巴文化遗产极为重视,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整理东巴经典,出版了一批东巴经译注。

猜你喜欢

  • 合迷里

    即“哈密”(1630页)。

  • 僜语音译。解放前僜人社会中的奴隶。约占总人口的1%。主要来源于购买、债务和奴产子等。为主人承担田间和家务劳动。一般与主人同住一个长屋中,吃穿无甚大差别。经允许可为自己经营小片土地和饲养少量禽畜。但人身

  • ?—62东汉时西域莎车王。※康弟。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兄卒,嗣位。引兵袭破拘弥、西夜国,杀其王,使康两子为拘弥、西夜王。十四年(38),与鄯善王同遣使至洛阳进贡。时西域贡道初通,葱岭以东诸国

  • 知见人

    西夏文书用语。卖地、典当、借贷立契约文书时的见证人。立文约时在此名义下署名、画押。

  • 宝历

    唐代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年号。774—?(止于何年,史失具体记载,已知用宝历记事至七年)。大钦茂即位本改元“大兴”,中间一度采用“宝历”,其后又复用“大兴”。

  • 王阿崇

    约1777—1798清嘉庆年间布依族起义女首领。又称王阿从、王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贵州南笼(治今安龙)洞洒人。布依族。通巫术。嘉庆元年(1796),与※韦朝元、堂兄王化明等一起,借行巫医之机,揭露

  • 乌图克

    维吾尔语音译,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靴名。以香牛皮制成,或红色、或黑色。制如中原内地,头稍尖,帮高及尺,上嵌花绣。皮底、高跟,外镶铁掌,履地声音甚响。靴底高者称“玉代克”,平底的称“排巴克”。深受广大人民群

  • 榷务

    辽代的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自太祖耶律阿保机置羊城于炭山北,即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各地税率不一,燕京(今北京)地区最重,东京地区则自神册年间来附,未有榷酤盐曲之法,关市之征亦甚宽弛。在雄州、保州等地

  • 刀谈

    明代云南者乐甸傣族首领。者乐甸本马龙他郎甸勐摩地,名者岛,洪武(1368—1398)末归明,隶云南布政司。永乐元年(1403),设者乐甸长官司(治今云南镇沅县东北恩乐),改隶云南都司,任长官。十八年(

  • 归化城厅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候补知州沈潜修纂。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后成书。手抄本。两函10册,共20卷。卷一参修姓氏、凡例、星度、建置;卷二巡幸、公署,卷三疆域、职官;卷四山川、学校;卷五典礼、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