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

元末明初,由※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成。在蒙古各部军事贵族的长期混战中,察合台汗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形成※巴鲁剌思和※朵豁剌惕两大※异密(首领、统治者、军事长官)势力。1346年河中地区(阿姆、锡尔两河之间地)巴鲁剌思部异密合札罕攻杀合赞算端汗,另立答失蛮为汗;朵豁剌惕部异密※播鲁只亦于伊斯兰历七四八年(1347—1348年)在阿克苏将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拥立为汗。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成东西两大部分。※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汗国的统一,终归失败,只能保持其在东部的统治。史称其统治下的地域为“东察合台汗国”,《明史》称“别失八里国”,后部落西去,“更国号曰亦力把里”。而察合台汗国的西部则由巴鲁剌思部异密※帖木儿及其后裔统治,史称为“帖木儿王朝”或“帖木儿帝国”。秃黑鲁帖木儿汗于1353年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汗国内的蒙古部族开始伊斯兰化。其去世后,朵豁剌惕部异密※哈马鲁丁篡夺政权,引起内乱。帖木儿王朝趁机多次入侵,哈马鲁丁在战乱中失踪,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把秃黑鲁帖木儿之少子※黑的儿火者拥上汗位,恢复察合台汗国的“合法”统治。时汗国疆界基本确定,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蒙古斯坦,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塔拉斯河以东沙漠地带,北界塔尔巴哈台山至巴尔喀什湖一线,南包括天山山脉;(二)※向阳地,原西辽时期※东部喀喇汗王朝领地,包括葱岭以东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乌什、阿克苏六城地区和葱岭以西费尔干东部地区;(三)畏兀儿地,西辽时期高昌回鹘的天山以南地区,包括※吐鲁番,焉耆两地。黑的儿火者汗死后,五传至※歪思汗。其统治时期(1417—1432),瓦剌势力向西发展,进入蒙古斯坦东部。歪思汗死后,二子为争夺汗位展开斗争,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最后由长子※羽奴思汗统一全国。1487年羽奴思死后,汗国又分裂为东西两部:长子※马合木汗统治西部,都塔什干,名义上为全国大汗;少子※阿黑麻汗统治东部,都吐鲁番。阿黑麻汗两次大败瓦剌,并将疆域扩展到哈密。后,阿黑麻子※满速儿汗又统一汗国,但领地逐渐缩小,至其子※沙汗统治时仅限天山以南、库车以东地区。沙汗在一次对瓦剌的战争中死去,其从兄弟※速檀马速拥众嗣位,1570年被叶尔羌汗国※阿不都·哈林汗军俘虏,国亡,领地并入叶尔羌汗国。(表见下页)

附: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世系表

注:一些在位年系按伊斯兰历推算,故介于两年之间。

猜你喜欢

  • 洛桑丹白旺秀

    1869—190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五世。光绪三年(1877),在北京雍和宫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四世转世灵童,是为五世。七年(1881),进京。九年(1883),简放副札萨

  • 北丁零

    丁零之一部。三国时,丁零除一部分西迁和南移外,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以南、匈奴以北,仍有丁零居住,史称为北丁零,而称康居以北丁零为西丁零。参见“丁零”(13页)。

  • 堂匪总录

    书名。近代广西农民革命纪事。12卷。清苏凤文撰。内容记述广西“天地会”(民间反清会党)所属各支农民运动状况。为研究近代广西农民及壮族农民革命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光绪十六年《

  • 额勒登保

    1748—1805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世居吉林乌拉。字珠轩。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马甲随征缅甸。三十八年(1773),随军镇压金川土司叛乱。四十年,因功擢三等侍卫。金川平,叙功,赐

  • 四篇要道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经师张中(约1584—1670)译著。亦名《四篇要道译解》、《四篇要道精释》、《四篇要道补注便蒙浅说》等。本书是作者于清顺治十年(1653)在扬州讲授率苏理时,由教胞沙维崇等人笔录整

  • 孟父族帐常衮司

    见“孟父房”(1557页)。

  • 西南纪事

    书名。6卷。明郭应聘(字君宾,福建莆田人,汉族)撰。内容记述其在广西镇压少数民族农民革命的活动,其中包括“古田”(今属永福)、“府江”、“怀远”(今三江)、“洛容”(今鹿寨)、“上油”、“边山”等战役

  • 哈鲁河卫

    见“哈里河卫”(1639页)。

  • 蔓头城

    见“曼头城”(2061页)。

  • 明甫

    见“耶律希亮”(1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