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一妻多夫制家庭

一妻多夫制家庭

一个女子与一个以上男子结为配偶的特殊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和母系氏族制,其后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通常与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行。以其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若干类型,常见的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叔侄共妻、父子共妻等。各夫一般有自己的住室,妻子轮流与之同居。所生子女有的名义上全归长兄或第一个丈夫,有的由妻子指定父亲。妻子对各夫若能一视同仁,团结协和,会受到舆论赞扬;如有偏爱争执,将受到社会指责,诸夫也将在外另寻新欢,或借机打骂。《隋书·西域传》早有“兄弟同妻”的记载,明代方凤撰《夷俗考》:“无兄弟者,结义他人,方得共妻”。近代我国藏、门巴、珞巴及部分纳西、赫哲族中,不同程度残存着一妻多夫制家庭。其存在原因或系群婚残余影响,或女少男多,或为不使财产分散,以减少差役赋税等。

猜你喜欢

  • 喜宁

    ? —1450明朝太监。蒙古族。正统十四年(1449),随明英宗征瓦剌,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兵败被俘,降也先,告以内地虚实,劝也先内侵并充向导。献策从宁夏进兵,夺取陕西苑马寺马匹,直趋江南,置

  • 作星

    见“花婆”(997页)。

  • 建州

    渤海王国置。为率宾府所辖3州之一。州治故址在今绥芬河下游双城子(前苏联乌苏里斯克),但亦有他说:或说为双城子对岸的克拉斯诺雅尔山城;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附近或说即大城子;旧有说在长白山鄂多理城(即今

  • 胡特勤

    见“彰信可汗”(2463页)。

  • 阿注婚姻

    云南宁蒗永宁部分纳西族的对偶婚制。建立阿注关系的双方,男不娶,女不嫁,各居母家,分属两个家庭,亦无共同经济基础,生产生活均处于各自家庭。男子夜至女家去过偶居生活,次晨回母家。偶居所生子女属女方,由女子

  • 竺昙摩罗刹

    晋代佛教译经师。一称竺法护。先世月氏人。本姓支。世居敦煌郡。8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改姓竺。天性明敏,操行精苦,笃志好学,博览六经,游心七籍。晋武帝(265—290年在位)时,随师至西域,游

  • 契弊歌楞

    见“契苾歌楞”(1566页)。

  • 白可久

    五代时吐谷浑部首领之一。后唐赐姓名李可久。位亚于首领※白承福。官居宁朔、奉化两府留后、检校尚书、左仆射。后唐清泰三年(936),受封检校司徒。后晋天福八年(943),以白承福部副使名义至后晋朝贡,备受

  • 涑沫江

    即“速末水”(1840页)。

  • 滑哥

    见“萧革”(19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