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壁岭
又名韩信岭。在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险固,北与雀鼠谷接。《资治通鉴》:陈太建八年(576),齐为周所败,高阿那肱守高壁。“周主引军向高壁,阿那肱望风退走”,即此。五代时,北汉在此置寨。
又名韩信岭。在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险固,北与雀鼠谷接。《资治通鉴》:陈太建八年(576),齐为周所败,高阿那肱守高壁。“周主引军向高壁,阿那肱望风退走”,即此。五代时,北汉在此置寨。
北宋太原(今属山西)人。少随父在太宗藩邸任事,以谨信见亲。太平兴国中补寄班祗候,迁内殿崇班。参与镇压李顺、王均等起义,曾建请减轻蜀地赋敛,以安人心。历任冀州总管、鄜延路副都总管,对防御契丹、西夏的部署
西周至战国时齐国都城,在今山东淄博市淄河以西,泥河之东。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献公元年(前859)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齐灭于秦,齐都于此达六百三十余年。1958年曾试掘,1964年起进行普
又译胡鲁。金代官名。统帅数部部民者称忽鲁。源于突厥语。
地名。在今贵州赫章县东北。地当川、滇、黔三省之交,八山环合,与海马姑犄角相望。清同治六年(1867),陶新春率苗民起义军据猪拱箐,即此。
学校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停办,学部以其原址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教员及蒙养院保姆。1912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①(?—306)西晋广汉郪县(今四川中江东南)人,一说天水(治今甘肃天水西)人,字允刚。初为益州刺史王濬主簿。伐吴时任参军,吴平,封关内侯,迁官至云南太守。太康三年(282),任南夷校尉,持节镇南中。
官署名。北魏置,掌管皇帝饮食事务,或以内行官领之。
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常安民子。政和进士。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中侍御史。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
东汉安帝年号(122—125)。凡四年。
?—约303西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士则。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初仕吴为通江吏,陆抗奇其勇略,擢用之。稍迁建平太守。时晋将伐吴,因请增兵为备,吴主孙皓不从,乃为铁锁拦江。太康元年(280),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