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
①北周改南青州置。治东莞县(隋改东安,再改沂水。今沂水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沂水、莒南、莒县及江苏赣榆等县地。隋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贞观八年(634)废。②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城阳州置。治莒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日照市和莒县、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莒南等县。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初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属沂州府。1913年废州为县。
①北周改南青州置。治东莞县(隋改东安,再改沂水。今沂水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沂水、莒南、莒县及江苏赣榆等县地。隋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贞观八年(634)废。②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城阳州置。治莒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日照市和莒县、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莒南等县。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初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属沂州府。1913年废州为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以大冶青山场院置。即今湖北大冶市。属鄂州。宋属兴国军,元属兴国路,明属兴国州,清属武昌府。五代、宋时以冶炼铜、铁著称。
①春秋楚邑,后属吴。在今江苏六合县西北。《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即此。伍奢长子尚曾为棠邑大夫,称棠君尚。西汉置棠邑县。②春秋初莱邑,后地入齐。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左传》
春秋战国时称辞官归乡养老的卿大夫。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梁书·武帝纪》:南朝齐永元三年(501),萧衍起兵,命襄阳太守王茂等“斜趣白城”;《资治通鉴》:南朝梁绍泰二年(556),徐嗣徽引北齐兵南下,“(陈)霸先拒嗣徽等于白城”,皆指此。
明人。宦官。弘治时侍从太子,与刘瑾等结党。武宗即位,升御马监太监,提督西厂。得武宗宠信,为“八虎”之一。分遣官校四出侦伺,罗织诬陷。建鹰房草场于北直隶安州(今河北安县),占夺民田万顷。正德六年(151
?—前492又称季桓子。春秋末鲁国人。季平子之子。鲁定公时执政。因家臣不断据邑叛乱,在大司寇孔子支持下,于定公十二年(前498)发动*堕三都行动。堕费、堕郈后,将堕成,受阻力而罢。
唐宗室。字表臣。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富文才,善断狱,自蓝田尉迁监察御史。贞元二十年(804),入为翰林学士。善辩多智,滑稽好戏,性疏懒。元和中,历随州刺史,剑南西川行军司马,鄂岳观察使,礼、吏部侍
清末民初妇女军事团体。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911.11.18)由葛敬华、沈警音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以“驱攘残恶,救助同胞”为宗旨。团长张昭汉、曾肃,下设战斗、军医二部。1912年1月底,战斗部离沪北
官名。别称总制、制台、督军、制军。明代置。始见于宣德时以巡抚总督税粮,初止施于工程钱谷等项,继有总督军务,总兵以下皆听节制。明正统六年(1441),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成化后
官名。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戍卫京师,兼任征伐,有丞、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或谓“西域”当作“四城”。东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