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功郎
见“考功郎中”。
见“考功郎中”。
清代官缺补授方法之一。即经过考试后方可补授。京官司员以下,除留授、调授、拣授、选授外,特殊者考授。如国子监助教、翰林院孔目、笔帖式等,由部派大臣考试,拟正陪交部引见。
即“梁武陵王”。
书名。清张之洞撰,一说由缪荃孙代撰。五卷,附录二卷。光绪元年(1875)写定。收书二千二百种左右。是张氏任四川学政时为生童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目录书。以四部分类,加以丛书、别录、清代著述诸家
选举制度用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用黄纸书写本籍士族的品、状,后遂成为评定士族品第的代称。《晋书·石季龙载记》:“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至于选举,铨为首格。自不清定,三载于兹。主者其更铨论,务扬清
官名。元代地方行政机构宣慰使司之职官。每司设一人,位同知之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系土官官署宣慰使司之职官。湖广、四川、云南等省设有。从四品。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地区。世袭,其承袭事
1359—1392明初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长子。洪武二十二年(1389)即汗位,在位四年卒。
仆(僕)又作仆骨、仆古。铁勒之一部。游牧于土拉河北。先后属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唐贞观二十年(646),唐灭薛延陀,以其地置金微州,隶燕然都护府。回纥汗国建立后,仍属之。九世纪中叶,在北庭有号称回鹘首
商代晚期青铜器。传为清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张(今梁山县境)。通高24.5厘米。尊作犀牛形,素面,犀角粗壮,躯体肥大,四足着地。有铭文二十七字,记载商王(帝乙或帝辛)十五年举行肜祀时,伐人方而归,于丁巳
明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字叔濂。万历进士。累迁吏科都给事中。万历二十年(1592)因疏请皇长子出阁就学,忤帝意,罢归。天启二年(1622)擢佥都御史。次年拜工部尚书,不久乞归。崇祯初复官,久之卒。著有
唐代礼部郎官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