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郑州南关外铸铜遗址

    商代中期铸铜作坊遗址。位于郑州南关东南500米处,1954年发现,面积约105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炼铜坩埚,形制有三种:外涂草拌泥的大口尊、外涂泥的砂质陶缸和用草拌泥堆成的炼埚。其内壁有铜渣,器外被火

  • 既死霸

    霸或作魄。周代历法名词。月相之一。近代王国维认为古人分一月之日为四分,既死霸为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也有学者主张定点说,如以既死霸为二十九或三十日,还有别的不同说法。

  • 天王赐西洋番弟诏

    太平天国文书。清咸丰八年(1858)洪秀全发给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书用七言韵文,以宗教形式概述太平天国历史、信仰以及对外政策。

  • 平山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北。《山海经·北次三经》:孟门东南有“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 京西路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合京西南、北路置。为至道十五路之一。因在京师开封府之西,故名。初治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市),熙宁初徙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郑州市、许昌市、淮阳县以西,崤山、

  • 玄教院

    官署名。明洪武元年(1368)置,管理全国道教事务。本院职官皆以道士为之。四年革。十五年设道录司以掌其事。

  • 管领珠子民匠官

    官名。元代置。属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掌采捞蛤珠于京师附近的杨村、直沽等处。中统二年(1261)置。管领官子孙世袭。

  • 歙港

    即徽港。新安江上游的别称。

  • 录书

    亦作录疏。清代指对红本之抄录。定制,六科每日到内阁领出红本,除抄发有关衙门执行外,另做摘录两份,通本抄贴黄,部本摘重点,均按月汇抄于册。一份送内阁备修史,称史书;一份存科备编纂,称录书。录书原存放于午

  • 史宪诚

    ?—829唐灵武(治今宁夏灵武西北)建康人。其先奚人,三世为魏博将。元和十三年(818),为田弘正军先锋,讨淄青李师道,以功兼御史中丞。长庆二年(822),魏博田布自杀军乱,遂乘机使诸军拥己为帅,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