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官职等级制度。又称班次。(1)官员临朝时所站位置。始见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以后历朝各有具体规定。如两晋时特进为第二品,位在诸公下、开府骠骑之上。明景泰时定,午朝时,西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南面北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2)官职等级。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始定,自丞相、太宰等至车府等令,共分十八班,以多者为贵,同班以居下者为劣。其为乡品不及二品者设七班,至南朝陈时称“流外七班”。系寒微士人所任之官。经流外七班,方能进入十八班中第一班。梁天监七年(508),又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四班,以镇、卫、骠骑将军最高,为二十四班,驰射将军等为一班,其下为乡品不及二品者,置流外八班,地位较低。此外又置武安、镇远等一百零九号将军,分二十四班,施于外国。大通三年(529)改定二百四十号将军分为三十四班,原流外八班亦包括在内。施于外国为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八班。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陈初承梁制,定为十八班,十二班以上并诏授,十一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陈后又改用“九品”官制。(3)表示地位之班次。如清代官员因品级地位不同分为道班、府班、县班,而吏目、巡检、典史一类佐杂小吏则称“小班子”。官员因保举或捐纳升阶,称“过班”。同时也表示不同出身之官员。如举人、进士称“正途班”。又有“保举班”、“捐班”等。(4)清代各衙门轮值班次。朝廷各文职衙门及八旗、侍卫处等分为十班,每班三、四衙门不等。如一班为吏部、翰林院、正黄旗,二班为户部、通政司、詹事府、镶黄旗。每日轮班值日,周而复始。有应办之事,则于班日奏闻。若急事不待班日而奏,则称“加班”。

猜你喜欢

  • 编年自纪

    书名。清丁守存自编。谱主系道光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军机章京、礼部郎中、湖北督粮道等官。是谱起嘉庆十七年(1812),迄光绪八年(1882)。以记仕历、时政及镇压太平军、捻军活动为主。有光绪年间

  • 凡察

    ?—1472一作樊察。明建州女真首领之一。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异父同母弟。宣德七年(1432)入贡,授都指挥使。次年,为解钦差辽东都督指挥使裴俊之围,与叛人杨木答兀及七姓野人(即古州女真人)战,负伤

  • 九六城

    洛阳之俗称。西晋时,扩建曹魏洛阳旧城,南北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略其余数为九六,故名。

  • 大安县

    ①五代梁开平元年(907)以长安县改名。与大年县同城而治,即今陕西西安市。后唐同光三年(925)复改为长安县。②元至元二十年(1283)降大安州为县。治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属沔州。明洪武初废入沔县

  • 翰林供奉

    官名。唐开元初改翰林待诏置,以文学之士充任,与集贤殿书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翰林学士。

  • 小多马羌臣

    官名。商代置。掌管多马羌。多马羌为替殷王养马的羌人奴隶。

  • 味经书院

    清同治十二年(1873)许振祎督学陕甘,集资在陕西泾阳城内建立。聘史兆熊为院长。该书院提倡实学,分课制艺、论策、经解、诗赋、法戒录。山长日登讲堂,传集诸生,将经史大义及《小学》逐条讲贯,以求达用。光绪

  • 彡姐羌

    古族名。西汉时西羌的一支。因分布于陇西郡境,又称陇西彡姐羌。永光三年(前42)联合七种羌反,为汉将冯奉世所败。

  • 紫石砚

    通称端砚。唐时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水中石,色青;山半石,色紫;山顶石尤润,猪肝色。均宜以制砚,颇负盛名。

  • 春秋鲁邑。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517):臧会“逸,奔郈。郈鲂假使为贾正焉”;《春秋》定公十年(前500):“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左传》定公十二年(前498):“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