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彦琮

彦琮

557—610

隋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人。僧人。俗姓李。出自大族。年十岁出家,法名道江。十四岁为北齐后主讲《仁王经》。后北周武帝排佛,以博学仍延入内殿,为通道观学士,陪侍讲论《易经》、《老子》、《庄子》。外假俗衣内着僧服,更名彦琮。大定元年(581),再次落发。入隋,与文帝过从甚密。开皇三年(583),撰《辨教论》,斥道教妖妄。十二年,入京住大兴善寺,执掌翻译佛经。仁寿二年(602)敕撰《众经目录》,寻又撰《西域传》,将《舍利瑞图经》、《国家祥瑞录》译为梵文,付天竺僧人带回本国。大业二年(606),住洛阳上林园翻经馆,披阅由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所获佛典,撰目录五卷。著有《达摩笈多传》四卷、《辨正论》、《僧官论》等,又与裴矩纂修《天竺记》。译经凡二十三部、一百余卷。

猜你喜欢

  • 元氏县

    西汉置。治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故城。为常山郡治。三国魏属赵国。北魏属赵郡。北齐省。隋开皇六年(586)复置。隋末移治今县。唐属赵州。五代汉改属镇州。宋金属真定府。元属真定路。明清属真定府。

  • 于阗国王府

    辽北面属国官署。用以统治于阗属国。《辽史·百官志》:“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

  • 崇文院

    官署名。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称为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修建三馆书院,次年赐名崇文院,迁贮西馆书籍。端拱元年(988),又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

  • 公平丝厂

    外商企业。清光绪八年(1882)由英商创办于上海。资本二十万两。有缫丝机二百台,工人数百名。

  • 积功

    汉代官吏升迁制度。即官吏以累计功绩取得升迁的资格。《汉书·周仁传》:“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

  • 枋口堰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五龙口,为沁水上堰水工程。相传秦时所筑,以枋木为门,故名。三国魏文帝时河内典农司马孚重修,垒方石为门。唐、元均有修治,引沁水以溉河内、济源、温县、武陟等县农田。

  • 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与瑶族同源于汉晋时武陵蛮;一说为古越人后裔;一说由南蛮一支发展形成;一说与春秋战国时徐夷有渊源关系。隋唐时泛称蛮僚、峒蛮。宋始称畲民或輋民,明清因之。现称

  • 王璠

    ?—835唐人,字鲁玉。元和进士,又登宏词科。任监察御史。与宰相李逢吉善。长庆末以职方郎中知制诰,转御史中丞。宝历二年(826),为河南尹,惩杀内厩小儿扰民尤暴者,远近畏服。太和四年(830),宰相宋

  • 伏湛

    ?—37东汉初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字惠公。父理,为当世名儒。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曾任绣衣执法。后为更始政权平原太守。刘秀称帝后,以名儒征拜尚书,奉诏典定旧制。旋迁司直,行大司徒事。光武帝出征时

  • 郑昭甫

    明初福建人,号云居山人。善绘人物、山水,师法吴道子、李思训,以运笔纤细、流畅见长。洪武间应选赴京。为人倔傲,驸马都尉王恭曾逼其画像,乃投笔大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