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刑部

刑部

官署名。(1)掌管刑法的机构。西魏恭帝三年(556)置,隶秋官府,以刑部中大夫为长官,小刑部下大夫为次官。北周武帝一度省废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隋初置都官部,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置尚书、侍郎各一人,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唐沿置,与御史台、大理寺合称三司,共同会审重大案件。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改称司刑、秋官、宪部。北宋初置判部事一人或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或朝官充任,掌复查大辟已决案件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元丰改制,并审刑院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归刑部,置尚书、侍郎等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部务。辽置为南面官署,设置不详。金初与左、右司同署,天眷三年(1140)始分置,隶尚书省。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掌律令、刑名、关津、勘鞫、追征给没及监户、官户、配隶、城门启闭、官吏改正、功赏捕亡等事。下辖万宁宫提举司、庆宁宫提举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以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元年(1264)始分置,隶中书省。设尚书三人,并置侍郎、郎中、员外郎,掌刑法政令诸事。下辖司狱司、司籍所。明洪武元年(1368)沿置,隶中书省。六年,置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属部。八年,以部务浩繁,增设四科。十三年,罢中书省,直属皇帝,与都察院、大理寺合为三法司,会审重大狱案。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后增侍郎一人,遂分为左、右侍郎。四属部各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宪部,二十三年分四属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改为十二清吏司。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前,曾置行在刑部,置官如制。迁都后,去“行在”字样,以原刑部为南京刑部,并革北京清吏司,增云南、贵州、交阯清吏司。宣德中,弃交阯后遂为十三清吏司。清天聪五年(1631)置,以贝勒管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管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雍正十二年(1734)后,常命亲王、郡王管部,皆特简,非常员。嘉庆四年(1799),定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又设满、汉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司务、司狱、司库、笔帖式等官。所属直隶、奉天等十七清吏司以及督捕清吏司、总办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提牢厅、赃罚库、赎罪处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法部,为司法行政机构,不再掌管审判之事。(2)隋代为都官部属部之一,置侍郎等官。唐、五代为刑部头司。见“刑部司”。

猜你喜欢

  • 产钱

    ①即税钱。宋代福建路、广南东路、江南西路等地,又称夏税产钱。参见“税钱”。②见“家业钱”。

  • 九赋

    九种不同之赋税名。《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即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弊余之赋。

  • 铚县

    本春秋宋铚邑,秦置县。治今安徽濉溪县南、浍河北岸。西汉属沛郡。西晋属谯郡。南朝宋废。《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 承筐

    筐亦作匡。春秋宋地。即今河南睢县西南匡城。《春秋》文公十一年(前616):“叔彭生会晋郤缺于承筐”,即此。《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作“承匡”。

  • 石子河

    今河南巩义市东南洛河支流。《资治通鉴》:隋义宁元年(617)李密取兴洛仓,刘长恭帅东都兵讨之,渡洛水,“陈于石子河西,南北十余里”,密“陈于石子河东”,大败隋兵,即此。

  • 宗卫率府

    隋文帝时、唐初至龙朔二年(662)、咸亨元年(670)至景云二年(711)均称左、右司御率府为左、右宗卫率府。

  • 右御卫

    禁卫军指挥机构。隋大业三年(607)置,设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统诸鹰扬府府兵。又置护军四员,掌副贰将军,寻改武(虎)贲郎将,又置武(虎)牙郎将六员,有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司兵、司骑、司铠等员,军士

  • 编修院

    官署名。宋代史馆所属编书机构。掌编修国史、会要、实录、日历,以馆职分领其事。

  • 夏时正

    1412—1499明仁和(今杭州)人,字尚一,一字季爵,号余留道人。正统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郎中。天顺初,升大理寺丞,累迁南京大理寺少卿。成化六年(1470)奉命巡视江西,奏除税粮,裁汰冗役,革罢不职

  • 汾阴

    战国魏邑。以在汾水之阴得名。即今山西万荣县荣河镇西南庙前村北古城。《史记·秦本纪》:惠文君九年(前329)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即此。西汉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