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丞相

丞相

官名。(1)最高国务长官。战国秦始置,或一人,或分左、右。一说魏、赵、燕国亦置。掌辅弼国君管理本国军政要务。属官较少,具体事务由各级官吏分工负责。其封列侯者权位尤重。秦朝沿置,以御史大夫为副职,以相制约。西汉因秦制,职司日趋完备。初置一人,一度称相国,或分左、右,秩万石,金印紫绶。总领朝廷百官,军国政务无所不综,多由功臣出身列侯担任。自辟僚属,至武帝时属吏多达三百余人。置司直、长史、征事、掾、史、属等僚佐,设东、西、奏、集、议诸曹,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论议、征集租谷等庶务。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引侍中等参预谋议,以尚书掌受纳传达,形成参预决策的中朝体制,丞相作为外朝官首领,成为执行成命的行政长官。昭帝后更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中朝官首领,成帝则号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为三公,同称宰相,三分相权。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司徒。东汉末曹操复丞相名自为之,集大权于一身。魏、晋、南北朝省置无常,或分左、右,或称大丞相,多用以位置权臣,皆一品,梁称十八班。凡任之者权位极重,独揽军政,令由己出,往往进位皇帝。间或用作赠官。实际负责政务的宰相,则多加其它职衔。隋代废。唐玄宗开元中曾改为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尚书省长官,而非真宰相,从二品。南宋孝宗时,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正一品。辽南面朝官置为中书省长官,分左、右,非定制,无实权。金代分左、右,为尚书省长官,从一品,与平章政事并为宰相。蒙古诸帝所置掌刑政的大断事官(也可扎鲁忽赤),分治中原汉地的断事官及燕京行尚书省长官亦有此称。其主管宣发号令和内外闻奏诸事的必阇赤长,称中书丞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为中书省长官,总领百官,位次中书令,旋分左、右。其后,尚书省亦置。员额皆不定,省置亦无常。武宗至大四年(1311)后,定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人,正一品。左丞相或置或省。各行中书省(行尚书省)亦设为长官,但不常置。明初亦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洪武十三年(1380)随中书省废。(2)太平天国朝上职官之一,代表官阶,非宰辅之职。金田起义后,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设正丞相、又正丞相、副丞相、又副丞相,地位仅次于王、侯。奉命出征,独挡一面,统领数军,总制以下均听指挥。其初,又设东、西、南、北四殿丞相,在各王处听使,后废。有战功者封平胡丞相,但不给印绶。又有恩赏丞相,系朝官加衔或一时赐授。其余皆称殿前丞相,不得与六官丞相并列。(3)唐宋以后用作宰相的通称。

猜你喜欢

  • 员外郎

    ①魏、晋、南北朝员外散骑侍郎的简称。②官名。隋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六部诸司副长官。大业三年(607)废,改置承务郎行其事。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为六部诸司副长官,从六品上,与郎中通称郎

  • 五魁

    “五经魁”之简称。

  • 谭绍光

    1835—1863清广西桂平人,一作象州或平南人。壮族。参加金田起义。后隶李秀成部。咸丰十年(1860)在破江南大营、攻克苏杭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封健天安,后升健天义、主将。同治元年(1862,一说咸

  • 王孙庆

    ?—16西汉末年人。有勇力,明兵法。王莽居摄二年(7),随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天凤三年(16)被捕,莽令太医与巧屠共剖割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 帖木儿补化

    即“帖睦儿补化”。

  • 裴宽

    ①南北朝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长宽。年十三,应选为魏孝明帝挽郎,孝武帝末,加宁朔将军。及孝武帝西迁,不事丞相高欢,避难隐居。独孤信镇洛阳,始出见。西魏大统五年(539),授同轨防长史,加征虏将军

  • 吴宗达

    ?—1636明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字上宇,号青门。万历进士。授编修,累迁国子监祭酒。崇祯元年(1628)擢礼部尚书。三年,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于温体仁多所依顺。八年致仕归。著有《涣亭存稿》。

  • 诸盩

    即“公叔祖类”。

  • 贻谷

    穀)(?—1926清末满洲镶黄旗人,乌雅氏,字蔼人。光绪进士。累官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西安,授兵部左侍郎。后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以筹边殖民为己任,其

  • 张鹤鸣

    1551—1635明凤阳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字元平。万历进士。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天启元年(1621)任兵部尚书。袒护王化贞而抑熊廷弼,致使辽事败坏。次年称病归。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克颍